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远近∕聂政刺韩傀也 B.屋舍俨∕吴广以为

C.时冰皮始解∕是鴟得腐鼠 D.山峦晴雪所洗∕此何若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

A.欲其林∕泉而

B.渔人甚之∕作则沙走砾

C.复行∕红装而

D.黄发垂髫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渔人所见的村落、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人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乙】文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乙】文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文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1.C(解析:A项分别是“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是“……的样子”“对”;C项都是“在”;D项分别是“被”“是”。)

2.D(解析:D项都是借代;A项: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C项:前:名词作状语,向前。蹇:名词作动词,骑驴。)

3.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互相听见。

4.D(解析:《桃花源记》不是游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乙】子墨子谓公良桓子曰:“卫,小国也,处于齐、晋之间,犹贫家之处于富家之间也。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今简①子之家,饰车数百乘,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妇人衣文绣者数百人,若取饰车食马之费,与绣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余。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孰安?吾以为不若畜士之安也。”

(《墨子·贵义》)

【注释】 ①简:阅。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胡不乎( )

(2)邻有舆( )

(3)子墨子公良桓子( )

(4)以士( )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既已言王矣 若取饰车食马

B.胡不见我王 则使百人处

C.臣王吏之攻宋 吾为不若畜士之安也

D.邻有短褐欲窃之 贫家学富家之衣食多用

3.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

4.【甲】文中墨子运用设喻说理的方式,诱导楚王,得出“___________”的结论,继而以楚国相类比,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循循善诱,致使楚王不得不称“善”赞同。【乙】文则采用对比说理__________的方式,说明的道理。

1.(1)停止(2)破烂(3)对……说(4 )养

2.C(解析:A.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的;B.介词,向/介词,在;D.表转折,却/表假设,如果。)

3.(1)我认为您派官员攻打宋国,是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类的。(2)穷家如果学富家的穿衣、吃饭、多花费,那么穷家一定很快就破败了。

4.必为有窃疾矣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畜士安国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相与于中庭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⑶轼武卫营 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⑶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答:⑴散步,漫步 ⑵只,只是 ⑶到……去 ⑷最终,终于

2、答: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译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⑵译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⑶译句: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4、答:⑴宦途失意的苦闷。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养生

[宋] 苏轼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乙]吾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释]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爵,古代的酒器。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③奉传:恭敬地传播。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⑤佚(y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分养福 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吾战国中有一方 不能称前时之(《伤仲永》)

C.夫已饥而 虽有嘉肴,弗(《虽有嘉肴》)

D.晚食为 吾妻之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C

2.示例:(1)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

3.两段相同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知福、俭以养生。不同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其为盗之言,不喻其为盗之道,遂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产育,以生吾禾,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 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其为盗之言 喻:

(2)遂垣凿室 逾:

(3)以生吾禾,吾稼 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自宋之齐,请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 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 山泽产育 宋何罪有?(《孟子·公输》)

D. 若之盗,私心 义,亦我所欲(孟子·告子上》)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4.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1.(1)喻:明白。(2)逾:越过。(3)殖:种植。

2.D(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A.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

(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4.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中力拉崩倒之声( )⑵不能其一处也。( )⑶无不毕。(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能指一端 ②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 ②念无与为乐(《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馆 ②求石兽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奇妙②属予作文以记。(《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⑵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

2.D(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

4.C(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

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答谢中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 ) (2)晓雾将(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其奇者(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43564a75655dd4a.jpg]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其子( ) (4)货其弃于地也( )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如外人 事元大小,以咨之

C.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行也 长跪而谢

11.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 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fde6ec4b85ca7c16.jp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米粟非不多也( ) ②而去之( )

15.《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b05b286a1ff38f86.jpg]

(2016•淄博)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苏秦刺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夫人禀性定 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成其道 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焰发 有地臆然

D.博学成而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