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拍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句子只加点的词。(4分)

(1)无与为乐者( ) (2)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

(3)竹拍影也( ) (4)月色入(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1、请写出文中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13、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1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文言文阅读

9、(1)想到  (2)于是  (3)表示猜测(原来是) (4)门

10.(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澄净,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闲静旷达又悲凉感伤

13.① ②③ ∕ ④∕⑤ ⑥ ⑦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数十,驱之别院。

1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明察秋毫( ) (2) 项为之( )

(3) 出神 ( ) (4) 数十(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B. 常蹲身,使与台齐

以虫草林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纹理

C.又留蚊素帐中 D. 徐喷

土墙凹凸处 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题为《幼时记趣》,这“趣”体现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一处并作简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略12.C13略14“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举这任一为例指出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像把平常的事描写得生动有趣,并从中获得乐趣。趣在其中。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观, ,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原文内容。(4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6分)

①能目对日( ) ②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  )  ④ 土砾凸者丘( )

喷以烟( ) ⑥果如鹤云端( )

3、翻译句子。(4分)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1、必细察其纹理。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果如鹤唳云端。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吞。

2、睁大。私下。通“僵”,僵硬。把……当作…… 。慢慢地。鸟鸣。

3、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亻台 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B. 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D. 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7.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尔远逝 ( 忽然 )B.神寒骨 ( 使……凄凉 )

C.而从者 ( 随从 )D.犬牙差互 ( 狗的牙齿 )

8.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的写作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面来描写水清澈。

C.选文中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D.选文在第三段透露出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9.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  d d 

文言文阅读。(14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察其纹理(细小)B.、如鹤唳云端(果真)

C.、出神(正)D.、喷以烟(慢慢地)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鞭数十,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1分)

A.明察秋毫B.物外之趣C.怡然称快

(4)、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丰富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细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抬起头看这些飞舞的蚊子(很久),脖子都因为这样而僵硬了

        用鞭子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3)B

(4)群鹤舞空   青云白鹤观   “神游”山林

(5)略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0、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俄而雪(còu) B.公大兄无女(yì) C.尊君在bù) D.友人(chán)

21、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陈太丘与友而遇B.、过中不至,太丘舍 粗取精

C.、与人期行,相而去 以重任D.、友人惭,下车经据典

2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25、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 B.撒盐空中差可(相比)

C.太丘舍去,去后至(才) D.与人期行,相而去(丢下,丢弃)

20、B  21、A  22、D  23、C  24、C  25、A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

②陶后有闻:

③而之不可:

④莫能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善绘者以意取似

10.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11.(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2分)

8.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9.(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 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10.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11.洁身自好    高洁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o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

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项为之

(2)为之怡然称快

(3)正浓

(4)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20.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能/张目对日 B.使之/冲烟/而飞鸣 c作青云/白/鹤观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你说说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通“僵”,僵硬的意思。(2)安适、愉快的样子。(3)兴致(4)

  被;20、C、21、(1)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飞,嗡嗡的叫声像雷鸣,”我”暗暗

  地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仙鹤。(2)等”我”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虾

  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22、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

  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予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

  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蚊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

  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

  二虫,“我”生气,鞭而驱之。

狼(16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狼》作者是 ,本文选自《(2分)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有剩骨(  )  (2)野有麦场 (  )

(3)一狼其中 (  ) (4)屠自后断其(  )

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①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你从《狼》这则故事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果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_____ _ __、___ _ ___和 。(3分)

5、蒲松龄   《聊斋志异》

6、(1)通“只”(2)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3)打洞(4)大腿  

7、 ①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

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8、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9、屠户惧狼  屠户御狼   屠户杀狼

岳阳楼记 (16分)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⑴滕子京守巴陵郡( ) ⑵予作文以记之 ( )

⑶宠辱忘 ( ) ⑷春和明 ( )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8、“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古仁人”为什么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用原文回答)(4分)

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看法。(4分)

6、⑴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⑵通“嘱”,嘱咐   ⑶一起  ⑷日光

7、⑴降职远调的人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⑵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8、“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 “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忧”与“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 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