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相与于中庭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⑶轼武卫营 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⑶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答:⑴散步,漫步 ⑵只,只是 ⑶到……去 ⑷最终,终于

2、答: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译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⑵译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⑶译句: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4、答:⑴宦途失意的苦闷。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养生

[宋] 苏轼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乙]吾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释]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爵,古代的酒器。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③奉传:恭敬地传播。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⑤佚(y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分养福 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吾战国中有一方 不能称前时之(《伤仲永》)

C.夫已饥而 虽有嘉肴,弗(《虽有嘉肴》)

D.晚食为 吾妻之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C

2.示例:(1)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

3.两段相同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知福、俭以养生。不同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其为盗之言,不喻其为盗之道,遂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产育,以生吾禾,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 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其为盗之言 喻:

(2)遂垣凿室 逾:

(3)以生吾禾,吾稼 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自宋之齐,请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 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 山泽产育 宋何罪有?(《孟子·公输》)

D. 若之盗,私心 义,亦我所欲(孟子·告子上》)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4.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1.(1)喻:明白。(2)逾:越过。(3)殖:种植。

2.D(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A.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

(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4.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中力拉崩倒之声( )⑵不能其一处也。( )⑶无不毕。(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能指一端 ②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 ②念无与为乐(《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馆 ②求石兽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奇妙②属予作文以记。(《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⑵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

2.D(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

4.C(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

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答谢中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 ) (2)晓雾将(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其奇者(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43564a75655dd4a.jpg]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其子( ) (4)货其弃于地也( )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如外人 事元大小,以咨之

C.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行也 长跪而谢

11.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 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fde6ec4b85ca7c16.jp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米粟非不多也( ) ②而去之( )

15.《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b05b286a1ff38f86.jpg]

(2016•淄博)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苏秦刺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夫人禀性定 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成其道 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焰发 有地臆然

D.博学成而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

4.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1B

2A

3D

4C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本 固:牢固

B.始于长安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 毕:完成

D.以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3.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 B

2.(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3.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