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11—13题。(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泓:泓水 ②既:尽,完了 ③济:渡过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⑤陈:同“阵”,摆好阵势。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将鼓之 ( 击鼓命令进军)B.及其未既济也(趁着;趁)
C.公将驰之(他们,齐军)D.请击之(他们,楚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
(2)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译文:
13、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1)【甲】文“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这个时机是
(2)【乙】文“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这个时机是 。
11、C(这里的“之”只协调音节,无实在意义,不译。)(2分)
1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4分)
13、(1) 齐人三鼓 (2)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②既济而未成列(答到其中一句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10分)
萧颖士傲物自侮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漫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名丘。”初,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丘命引至庑下,坐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顷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
(选自唐代笔记小说集《唐摭言》)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会有风雨暴至 会:___________
(2)颖士常造门 造: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
3.文中的萧颖士为什么一生做官止于扬州功曹而没有再升迁?(2分)
4.作者记叙的这个故事对读者有怎样的警示意义?(3分)
1.(2分)(1)适逢,正赶上 (2)拜访
2.(3分)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
3.(2分)因为他过于傲慢,无意中欺侮了偶遇的吏部尚书。
4.(3分)言之有理即可。如:做人不可太过傲慢,否则即便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大的成就。
附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比次日 ( ) ②忽闻疾风西来 ( )
③一霎而绝 ( ) ④此去西南十里 ( )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夜半而鸟出”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恂恂而起 B.野芳发而幽香 C.泉香而酒洌 D.人不知而不愠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2分)
令 各 将 束 草 掷 入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2分)
(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2分)
11.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8.(1)①等到 ②从西面③消失 ④距离、相距 (2)A
9.令/ 各 将/ 束 草 掷 入
10.(1)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很快到来了。
(2)略。
11.答案要点:①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 ②善于正确判断敌情 ③善于指挥__作战(答到两点,并联系选文内容分析,即可)。
译文: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一日升账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阴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大意间不料大队敌军忽然压境。如此这般攻陷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年羹尧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快马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然尽数抓获。有人问原因,年羹尧说:“只一下就停下来,肯定不是风,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宗泽(节选)
宗泽,婺州①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之计。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敌益生兵⑧至,前后皆敌垒。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开封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
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9.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B. 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C. 泽前后请上还京∕开封二十余奏
D. 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益( ) (2)度( )
11.说说“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的意思。(2分)
12. 请简要概括宗泽临终前连呼三次“过河”的原因?(2分)
13. 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14.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
(2) ,江春入旧年。
(3)日出而云霏开, 。
(4) ,自缘身在最高层。
(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既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雪景,更有“都护铁衣冷难着”苦寒生活,也有“ ,
”的悠悠情思。
(6)为国效力是大漠边关永恒的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
提携玉龙为君死。”唱出了慷慨激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唱出豪情壮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边关将士戍守与思乡的矛盾心理唱得苍凉悲壮。
9. B.
10、(1)更多 (2) 推测、估计、考虑。(2分)
11、今天,进和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亡中求的生存。
12、因为宗泽连续二十多次上书皇上还都开封,每次都被黄潜善等人压住,令他忧愤成疾。(2分)
13、性格豪爽,远大志向,有勇有谋,为国分忧,公而忘私。(四点即可给2分)
14、(1)——(4)略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
人,使各有配偶,垦艺②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
【注释】①牧圉:到牧场中放牧。 ②艺:种植。
(选自《资治通鉴·后梁记》)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宜礼而用之 ⑵当复诣契丹耳 ⑶向者何往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B.立市里,以处汉人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德明问所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句: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25.韩延徽在契丹国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答出两点。(2分)
22.⑴应当 ⑵到 ⑶原先,从前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23. B (前一个“以”,用来;后一个“以”,因为。 A项的“于”均解释为“向”;C项的“之”均解释为“到、往”;D项的“自”均解释为“从”。)
评分标准:共2分。
24.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就让他在郊外放马。
评分标准:共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5.①述律后的知人(举荐);②契丹主的善任;③延徽的贤能。
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意对即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年且九十(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汝之不惠( )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默而识之
C.、以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
10、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8.(1)将要、快要。(2)这里指险峻的大山(3)通“慧”,聪明 (4)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9、D 9、(1)凭你的(现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平(1分),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1分)
10、(3分)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评分标准: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分(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目光或“发展的目光”, 得1分。意近即可。共3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
----《公输》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 此为何若人 ② 私我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荆之地方五千里 孰视之
B.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鲁肃过寻阳
D.胡不见我于王 皆以美于徐公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两篇选文都充分体现了劝说艺术。墨子使用的是 方法,陷楚王于自相矛盾境地;邹忌使用的是 的方法,将自己妻妾客人皆怀私心美言于己,与齐王宫妇大臣国人莫不私心蒙蔽于他作比,从而达到了劝谏齐王广开言路的目的。
16.墨子和邹忌都使“王曰:‘善’”,由此,从口语交际的角度谈谈你的感受。(2分)
12、①什么样的。②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2分)
13、B (2分)
14、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2分)
15、类比(逻辑推理);设喻说理。(2分)
16、在劝说别人的时候,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意对即可,2分)
魏文侯燕①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②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③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请。②次及:依次轮到。③毕:竭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皆令诸大夫论己( ) (2)文侯不说( )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14.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 和 两个字。(请用原文回答)(2分)
15.请具体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这句话对于塑造任座或翟黄形象的作用。(3分)
12.(1)评定(2分) (2)同“悦”,喜欢,高兴(2分)
13.C(3分)
14.忠;直(2分)
15.(说明:这句话主要写群臣谄媚之态,用以反衬任座和翟黄两人。)
答案①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阿谀奉承来反衬出任座的耿直。
答案②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只知阿谀奉承反衬出翟黄巧借赞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机智。(3分,写到反衬或对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黄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9. 以上语段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代的林嗣环。(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描写口技艺人的摹声由细弱至洪大,由简单至混杂。
B.第①段描写宾客信以为真的失态场面,表现其对表演的由衷赞叹。
C.第②段虽无一字描写口技艺人的摹声表演,却令读者久久回味.
D.选文完整地展现了口技表演“静——动——静”的变化过程。
9.口技(1分)清(1分)
10.即使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3分 关键字:虽、其、端)
11.C(3分)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①,既已狼噬梁、岐②,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③,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④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 ①苻坚将问晋鼎:苻坚想要图谋夺取晋朝天下。 ②狼噬梁、岐:像狼那样吞并了梁、岐一带。 ③履屐之间:原指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④元功:首功,大功。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郗超与谢玄不善( ) (2)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虽然是小事,也能得到他的信任。 B. 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C. 虽然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D. 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他的信任。
14.郗超认为“遣玄北讨” 将会是□□□□的结果。(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5.本文主人公郗超具有 的品质。(3分)
12.(1)友好(2分) (2)议论,谈论(2分)
13.B(2分)
14.是必济事(或“必能立勋”)(3分)
15.以国家利益为重、宽容大度(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