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⑵不能名其一处也。( )⑶无不毕肖。(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⑵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
2.D(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
4.C(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
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43564a75655dd4a.jpg]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子其子(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元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11.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 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fde6ec4b85ca7c16.jp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米粟非不多也( ) ②委而去之( )
15.《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b05b286a1ff38f86.jpg]
(2016•淄博)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苏秦刺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夫人禀性定 故余
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成其道 我
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焰发 有地臆然
高
D.博学成而美
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
4.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1B
2A
3D
4C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本固 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 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3.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 B
2.(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3.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游东坡①
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②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③是为雪堂④。堂__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 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的一处荒地。②龟头: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③筇杖:竹枝。④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自州门而东___________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___________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____________
(4)为一郡之最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3.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4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__________”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____________之情。
1.(1)向东走 (2)空而开阔 (3)面向 (4)是
2.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3.B
4.雪堂 仰慕
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吴广以为然
C.于时冰皮始解∕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此为何若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
A.欲穷其林∕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渔人所见的村落、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人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乙】文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乙】文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文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1.C(解析:A项分别是“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是“……的样子”“对”;C项都是“在”;D项分别是“被”“是”。)
2.D(解析:D项都是借代;A项: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C项:前:名词作状语,向前。蹇:名词作动词,骑驴。)
3.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互相听见。
4.D
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①曰:“财不足,请敛于氓。”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家老:春秋时卿大夫家中的家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以物喜 ____________
(2)微斯人 ____________
(3)请敛于氓 ____________
(4)夫乐者 ____________
2.下列对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是/独乐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4.【甲】文中的范仲淹和【乙】文中的晏子所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谁的思想境界更加高远和可贵?请阐明理由。
1.(1)因为 (2)无,没有 (3)百姓 (4)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不译
2.B(解析:然则/何时而乐耶)
3.(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2)现在居上位的人只快乐于自己的快乐,而让下民损伤自己的财产,这是独自快乐啊,不可以!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晏子:上下同乐。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更加高远和可贵。因为晏子只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为统治者着想。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