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悦察狱
时有汝南上蔡董毛奴者,赍①钱五千,死在道路。郡县疑民张堤为劫,又于堤家得钱五千。堤惧拷掠,自诬言杀。狱既至州,悦②观色察言,疑其不实。引见毛奴兄灵之,谓曰:“杀人取钱,当时狼狈,应有所遗,此贼竟遗何物?”灵之云:“唯得一刀鞘而已。”悦取鞘视之,曰:“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城刀匠示之,有郭门者前曰:“此刀鞘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民董及祖。”悦收及祖,诘之曰:“汝何故杀人取钱而遗刀鞘?”及祖款引③。灵之又于及祖身上得毛奴所著皂襦④,及祖伏法。悦之察狱,多此类也。(选自《魏书·列传》)
【注释】①赍:jī携带。②悦:司马悦,北魏时人,当时为豫州刺史。③款引:说假话遮盖。④皂襦:黑色短袄
【译文】当时汝南上蔡地方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死在大路上,郡县的地方官怀疑是一个叫张堤的人杀害的,并且在张堤家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严刑拷打,就招认自己是凶手。案件送到州里后,司马悦察言观色,怀疑张堤说的不是真话。又把董毛奴的哥哥董灵之叫来,对他说:“杀人抢钱时,凶手手忙脚乱,说不定会丢下什么东西。这个凶手丢下什么东西没有?”董灵之说:“只丢下一个刀鞘。”司马悦把刀鞘拿来看了又看,说:“这把刀鞘不是一般人所能作的。”就把州城里的刀匠召集来看这把刀鞘。有一个叫郭门的刀匠上前说:“这把刀鞘是我亲手做的,去年卖给在外城居住的董及祖。”司马悦拘捕了董及祖,审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抢钱却丢了刀鞘?”董及祖花言巧语不承认。董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所穿的黑色短袄,董及祖才认罪。司马悦断案,大多像这样。
1.解释加点的词
(1)又于堤家得钱五千 得( ) (2)应有所遗 遗( )
2.翻译句子
狱既至州,悦观色察言,疑其不实。
3.文中郡县认为张堤是抢劫犯的理由是① ;②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14.《司马悦察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① ;②
1.(1)发现,找到 (2)遗留,留下
2案件到了州府后,司马悦观察张堤的神情,识别他的话,怀疑他说的(情况)不是真实的。
3在张堤家发现五千钱;张堤自己承认的
4善于调查研究分析;要有质疑精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乙】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出自 家学派经典著作《 》。
2.(1)翻译句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C.投诸渤海之尾 归而形诸梦 D.汝之不惠 跳往助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句从人数少、工具简、路途远等方面体现了移山的艰难。
B.【乙】句体现了愚公想要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生活的决心。
C.愚公之妻和河曲智叟都对愚公移山之举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D.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更突出愚公乐观精神的伟大。
1.道家 列子
2.(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那寡妇、孤儿。(2)C
3.A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东坡①
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②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③是为雪堂④。堂__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 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的一处荒地。②龟头: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③筇杖:竹枝。④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自州门而东___________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___________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____________
(4)为一郡之最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3.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4.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__________”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____________之情。
1.(1)向东走 (2)空而开阔 (3)面向 (4)是
2.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3.B
4.雪堂 仰慕
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吴广以为然
C.于时冰皮始解∕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此为何若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
A.欲穷其林∕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渔人所见的村落、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人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乙】文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乙】文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文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1.C(解析:A项分别是“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是“……的样子”“对”;C项都是“在”;D项分别是“被”“是”。)
2.D(解析:D项都是借代;A项: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C项:前:名词作状语,向前。蹇:名词作动词,骑驴。)
3.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互相听见。
4.D(解析:《桃花源记》不是游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乙】子墨子谓公良桓子曰:“卫,小国也,处于齐、晋之间,犹贫家之处于富家之间也。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今简①子之家,饰车数百乘,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妇人衣文绣者数百人,若取饰车食马之费,与绣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余。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孰安?吾以为不若畜士之安也。”
(《墨子·贵义》)
【注释】 ①简:阅。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胡不已乎( )
(2)邻有敝舆( )
(3)子墨子谓公良桓子( )
(4)以畜士( )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既已言之王矣 若取饰车食马之费
B.胡不见我于王 则使百人处于前
C.臣以王吏之攻宋 吾以为不若畜士之安也
D.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
3.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
4.【甲】文中墨子运用设喻说理的方式,诱导楚王,得出“___________”的结论,继而以楚国相类比,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循循善诱,致使楚王不得不称“善”赞同。【乙】文则采用对比说理__________的方式,说明的道理。
1.(1)停止(2)破烂(3)对……说(4 )养
2.C(解析:A.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的;B.介词,向/介词,在;D.表转折,却/表假设,如果。)
3.(1)我认为您派官员攻打宋国,是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类的。(2)穷家如果学富家的穿衣、吃饭、多花费,那么穷家一定很快就破败了。
4.必为有窃疾矣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畜士安国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相与步于中庭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⑶轼诣武卫营 ⑷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⑶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答:⑴散步,漫步 ⑵只,只是 ⑶到……去 ⑷最终,终于
2、答: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译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⑵译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⑶译句: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4、答:⑴宦途失意的苦闷。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养生
[宋] 苏轼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①。有尊客,盛馔则三之②,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③。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④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⑤,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释]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爵,古代的酒器。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③奉传:恭敬地传播。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⑤佚(y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分以养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C.夫已饥而食 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
D.晚食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C
2.示例:(1)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
3.两段相同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知福、俭以养生。不同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 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喻其为盗之言 喻:
(2)遂逾垣凿室 逾:
(3)以生吾禾,殖吾稼 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 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
D. 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4.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1.(1)喻:明白。(2)逾:越过。(3)殖:种植。
2.D(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A.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
(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4.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⑵不能名其一处也。( )⑶无不毕肖。(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⑵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
2.D(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
4.C(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
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43564a75655dd4a.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