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③迨:等到。④倍:“倍”通“背”。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咏 其 文 思 其 义 所 得 多 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读了这则故事,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不少于两条)
1.咏其文/ 思其义/所得多矣
2.司马温公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3.示例:①要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②我明白了读书的好方法,那就是:“书不可不成诵”、要“咏其文、思其义”。③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④要学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
东坡治水
(东坡)自密①徙徐②,是岁,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③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⑤小人效命之秋⑥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⑦持畚锸⑧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⑨。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注释】①密:指密州;②徐:指徐州;③屦(jù):指粗布鞋; ④涂潦:洪水;⑤侪(chái):辈、类;⑥秋:时候;⑦跣(xiǎn):赤脚;⑧锸(chā):锹;⑨三板: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是岁,河决曹村( ) (2)民心乃安( )
(3)河势益暴( ) (4)卒完城以闻(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然雨日夜不止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C.增筑故城,为木岸 王曰,何为来也
D.使官吏分堵而守 执策而临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东坡在治水中的表现。
1(1)这 (2)才 (3)更加 (4)终于
2.D
3.(1)苏轼在城墙上搭建房子(或住在城墙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2)(3)略
4.①表达与民同守的决心,驱使富民回城。②调动城中军士一起治水。③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④请求增调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D.、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用原文回答)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1、D
2、略
3、(1)亲贤臣,远小人(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本题可从选用人才、举荐人才、结交朋友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完整阐述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 ) (2)人恒过(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其母引刀裂其织( )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
什么道理?
1、(1)使……受苦 (2)犯错误
(3)通“增”,增加 (4)割断
2、(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本文选自西汉 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 。
2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与徐公孰美( )
3.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4.“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5.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取得这一效果关键在于邹忌的进谏方法独特,请问邹忌是怎样“讽”齐王的?
1、刘向 战国策
2、(1)长,这里指身高 (2)谁
3、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4、说明齐王广泛采纳意见,改正了不足,朝政清明,没有弊端。
5、(1)战胜于朝廷。(2)围绕“现身说法,设喻说理,以家庭小事类比,推出国家大事”即可。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列传·管晏列传》)
注释:(1)缧绁:拘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 (2)涂:同“途”。 (3)骖:古代一车三马或四马,左右两旁的马叫骖。(4)戄然:惊惧的样子(5)诎:通“屈”,委屈。信:通“伸”,伸展,伸张。 (6)寤:同悟
1.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吏二缚一人诣王( ) (2)圣人非所与熙也( )
(3)摄衣冠谢曰 ( ) (4)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 )
2.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入闺久之
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
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所以然者何 颓然碧窈
3.翻译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4.从以上两则故事中,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1、(1)到 (2)同嬉,开玩笑(3)道歉 (4) 这
2、B
3、(1)难道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吗?
(2)了解我却(待我)无礼,还不如在拘禁之中 。
4、善于辞令 能言善辩 知错就改(尊贤礼士,闻过则改)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 )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甲】文中最能体现曹刿政治远见的一句话是“ ”;【乙】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生死观的一句话是“ ”。
4.曹刿一介布衣,本可在家过着舒适悠闲的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帮助鲁庄公抗击齐国的入侵?请结合孟子的观点谈谈你如何看待他这种选择。
1 ① 鄙陋,目光短浅 ②通“避”,躲避
2①祭祀用的各种祭品(牲畜、玉器、丝绸等等),我不敢虚夸(虚报、以少报多),一定要对神说实话。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贤德的人不轻易丧失罢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者不可兼的,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强调人应该“舍生取义“,选择标准是“义”,而不是“利”。曹刿一介布衣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但这只是个人的私利,于国家的安危,百姓的免遭涂炭的利益没有好处。在国家受到侵略之时,曹刿挺身而出,运用智慧和谋略助国家战胜强敌,保国家和黎民安全,这是站在国家大义上的行为。因此曹刿的选择符合孟子的选择标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高祖还归,过沛①,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②,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③,复④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⑤,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⑥。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⑦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⑧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注】①沛:沛县。②筑:筑琴。③汤沐邑: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④复:免除赋税徭役。⑤驩:同欢。⑥ 献:敬献牛、酒等礼物。⑦丰:丰县⑧雍齿: 原是刘邦部将,后反叛刘邦,被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悉召故人( ) ②酒酣,高祖击筑( )
③吾虽都关中( ) 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句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唯陛下哀怜之 B.、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C.、楚王闻之 D.、吾欲辱之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高祖这次回乡经过沛县,召集亲朋故旧一起纵情喝酒,还作歌让沛县的儿童学唱。
B.高祖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徭役,并答应他们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C.因为沛县的百姓很多,高祖的父亲和兄长不能招待他们,所以高祖离开了沛县。
D.因为雍齿帮助魏王反叛刘邦,而丰县人也帮助雍齿,所以刘邦一开始不愿意免除丰县的赋税。
4.翻译下列句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1.①全,都 ②喝酒喝得尽心 ③建都 ④只,不过(或答“只”、“仅仅”)
2.B
4十多天后,高祖要离开了,沛县父老坚决挽留高祖。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1、解释下列“之”的不同含义。
楚王闻之: ;吾欲辱之: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谓左右曰,古义 ;今义 。
3、翻译: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楚王闻之:指晏子使楚这件事 吾欲辱之:指晏子
2、古义:侍从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附近;两旁
3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文言文阅读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齐之习辞者也( )②何坐( ) ③非所与熙( )④寡人反取病焉( )
2.翻译句子。
①齐人固善盗乎?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③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请根据选文,概括相关情节并依次填入A.、B.两处。
A. --- 楚王当堂羞辱 --- B. ---楚王自取其辱
4.有人说楚王的羞辱是针对晏子,也有人说是针对齐国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5.文章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晏子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①熟练 ②犯罪 ③同“嬉”,开玩笑 ④辱
2.①齐国人原本就是好偷东西的吗?②(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③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3.A.楚王密谋策划 B.晏子巧妙回击
4.针对晏子,“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或针对齐国,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齐人固善盗乎”,诬楚王密谋策划齐人为盗来侮辱晏子。
5.(1)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2)说话时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3)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