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4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
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D.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1.(D)
2.①偏爱 ②实在、确实 ③担任 ④离开
3.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4.答: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 以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名状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
乙文: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1.答案:① 因为 ② 说出
2.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4.答案: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一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1.答案: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
2.答案: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
3.答案:托物言志 倾听、思考、记忆
4.答案: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读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⑷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惩山北之塞( )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⑷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⑵何苦而不平? 译文:
3.第⑵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第⑵、⑶层大意。
第①层:面山而居 第②层: 第③层:
4.从本文可知,“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指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⑵ 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 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_
5.在“搬山”还是“搬家(走人)”的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对愚公的态度作出或赞成或反对的言之有理的评价。
1.⑴惩:“苦于”。⑵险峻的大山。⑶亡:通“无”。(4)毛:草木
2.⑴你太不聪明了。(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
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4.(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5.评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人生面对困难的态度,沿此方向作评价,只要观点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即给分,否则酌情扣分。
⑴赞成: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⑵反对: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要学会放弃,另寻办法,
避免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犉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 魏书·卷十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意的初步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三国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史书,作者是陈寿。
B.、杜畿是三国时的魏国人。
C.、文章中提到的太祖指的是三国时魏国的曹操。曹操当时还没有当皇帝,后来才当上了魏国的皇帝,称为太祖。
D.、文中写到的主要事情,发生在杜畿当河东郡的太守时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孤,继母苦之 苦:让他吃苦,虐待他。
B.、荀或进之太祖。 进:推荐,举荐
C.、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诣:拜见。
D.、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化:教化。
3、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为
D.、此中人语去:“不足为外人道。”
4、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A.、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
B.、有你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听从长官的教诲呢?
C.、有像你这样的人,我们干吗不把事情做好呢?
D.、有像这样的官员吗?为什么不好好教育老百姓呢?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摇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1、C 2、C 3、D 4、A 5、C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故患有所不避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然则北通峡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选文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C.、选文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作出合乎义的选择。
1、D 2、略 3、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加点词。
① 录毕,走送之( ) ② 同舍生皆被绮绣( )
③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2.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D.、门人弟子/填其室
3.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略无慕艳意 人物略不相睹
C.足肤皲裂而不知 国险而民附
D.、四支僵劲不能动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4.选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
5.翻译下列句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答:
6.“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
答:
1.(1)跑 (2)同“披” (3)年已二十(二十岁) (4)担忧
2.B
3.B
4.扣问之难,路途之艰困苦,生活之苦。(符合大意即可)
5.因此人们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博览群书。 重点词是“以是”、“以”、“假”,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6.开放题,言之成理,表达流畅,观点明确即可。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点次在文中的含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2)躬耕于南阳 躬: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 (4)至于斟酌损益 益:
2、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D.、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
1、秋——时、时期、时刻;躬——亲自、自己、本人;简——选拔、挑选、选;益——增加
2、D
3、(1)略。打分点:愿、则、计日而待
(2)略。打分点:顾、以、“咨臣以当世之事”倒装句翻译要正确。
4、主要表达了她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报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刘氏父子、感恩和感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或“成霸业,兴汉室”、统一全国)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
故令嗥 意甚仓皇
|
|
跑号如前状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1.B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D
4.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争1一3 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______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