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76岁,退休干部。
案例介绍:求助者年轻时曾到外国留学,成绩非常优秀,回国后担任技术干部,是非常出色的业务领导,获得了很多荣誉。退休后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和老伴经常吵嘴,认为老伴总是不听自己的,干什么都不合自己的意。不喜欢儿孙们回来,对他们有些看不惯。求助者目前最大的烦恼是,总觉得事事不如自己的意,家里人都反对他,心里十分痛苦,前来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尊心较强,在业务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容不得失败,追求完美。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说说您生气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和老伴常为一些家庭琐事吵架。她干什么总不合我的意,我说她,她也不听,说我太较真。女儿烦我,说干脆送我到养老院去。唉!我都快成孤家寡人了。
我也不愿意孩子们回来,闹腾的很,他们做的很多事我都看不惯。我对自己要求很严,上学时,我的成绩非常优秀,门门都要求自己得一百分。工作后也非常出色,我们的科研成果总是走在行业的前列。我对两个女儿要求也很严,学习必须好,工作也要出色。社区里的老人我也看不上,他们不如我。但自己也苦恼,很多方面都不如以前了。
心理咨询师:噢,我明白了,您的老伴、儿女都不太听您的话,这样使您很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他们听我的话,我怎么会生气?
心理咨询师:按您所说,您说话别人就应该听。
求助者:是的,我说的都对,他们当然应该听我的。
心理咨询师:您坚持认为一个人讲话,另一个人就应该听从,对吗?
求助者:对呀,他们必须听正确的。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讲的正确,您肯定听,为您的健康劝您戒烟,您肯定听了,肯定戒烟了。
求助者:对,……噢,不对,(沉默)好像不是,我女儿劝我戒烟,我也没戒。
心理咨询师:您刚讲过一个人说的正确的话,另一个人应该听从,而您又讲了您女儿劝您戒烟,但您并没有戒,这似乎有些矛盾,请问您怎么解释?
求助者:(沉默)可我说的是对的,他们应该听我的。
心理咨询师:您女儿劝您戒烟,是对还是错?
求助者:(沉默)
心理咨询师:您想想,我们都有到餐馆吃饭的经历,您觉得回锅肉好吃,别人都要和您一样都吃回锅肉吗?是不是可以各取所需,允许别人吃别的菜?
求助者:那倒是。
心理咨询师:您对自己要求严格,别人也非要这样吗?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实际上呢?
求助者:(语塞)恰好不是这样,我说了他们不听。
心理咨询师:怎么会您说了而他们不听?
求助者:你的意思是我说了他们,他们也可以不听?
心理咨询师:您说呢?
求助者:难道他们真的可以不听?
心理咨询师:请您想一下,拿来几个土豆,都可以有几种吃法?
求助者:可以炒土豆丝,可以土豆烧牛肉,可以……我好像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要求了一种。
心理咨询师:您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听您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您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了“希望”,当您不希望的事情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你讲的很对。
心理咨询师:明白了吗?说不说由您,听不听由他们,以后可别多管闲事,自找没趣了。

按照埃利斯ABC理论,本案例中的8指的是()。

A:和家庭成员发生矛盾 B:我说话他们必须得听 C:自己各方面不如以前 D:儿女们不如自己优秀

客户:“你们那个电话查费的密码为什么一定要本机拨打才能设置?这太麻烦太不合理了!……”以下最正确的回应是:()

A:“是的,我理解您的想法,通过本机拨打才能设置查询密码,这的确不太方便,不过现在系统只能提供本机认证,非常感谢您提出的意见,我会把您的意见反馈。” B:“很抱歉,您的心情我理解,不过目前只开放了本机设置密码,只能请您回家后没再设置查询密码好吗?” C:“很抱歉,您的心情我理解,但这个没有其他办法,密码设置时为了对您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只能在您本机上操作,希望您能理解。“ D:“是的,我认为您说的很有道理,通过本机拨打才能设置查询密码,这这是很不方便,知识,通过本机设置查询密码会比较安全,您也知道,这也是出于对您,要不这样,这次我先帮您人工查询话费,请回家后再设置查询密码好吗?”

如果客户说:“()”那么电信业务员就应该说:“我当然是很想销售东西给您了,不过只有能让您觉得值得期望的,才会卖给您。有关这一点,我们要不要一起讨论研究看看?下星期一我来看您?还是您觉得我星期五过来比较好?”

A:要做决定的话,我得先跟合伙人谈谈! B:说来说去,还是要推销东西? C:抱歉,我没有钱! D:我没兴趣参加!

当顾客提问时,没有听清顾客的问话,用语最恰当的是()。

A:师傅你再说一遍 B:再说一遍,我没有听清楚 C:对不起,我没听清,请重复一遍好吗 D:您讲的什么啊,我就没有听清楚

以下表述中,属于澄清的探究性形式的是( )。

A:“对不起,我没太听清楚。您能再说一遍吗” B:“我没听懂你说的话,你是说……吗” C:“你刚被老板解雇,工作对你来说很重要,你很失望,对吗” D:“你认为别人对你的总体评价是好的呢,还是有其他的评价呢”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5岁,某学校教师。案例介绍:求助者对人热情,乐于助人,其丈夫经营一家公司,收入颇丰,因此在经济上经常帮助他人。求助者与一位同事关系良好,过去曾多次帮助她,但近来两人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求助者:我以前和这位同事关系很好,那年她丈夫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逸了,我借给她七八万为她丈夫治疗,很长时间都没归还。前些日子我母亲突发心脏病要住院,我那天偏偏忘了带钱,可巧的是那天正好发了教师节补助,我就向她借钱,我说了第二天就可以还给她,可她居然支支吾吾的没有借给我。我当时没多想,赶紧向其他人借,为此险些耽误我妈治病。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劲,我可以借钱给你,你就不能把钱借我救救急?她怎么能这样对我啊!我越想越生气,什么人啊!怎么这么自私啊!为这些事我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现在搞得关系很紧张。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您过去经常帮助她,可在您需要时她并没有帮助你,这让您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已经商定了咨询目标,现在看看怎么减轻您的愤怒情绪吧。求助者:好吧。心理咨询师:是您的同事不借给您钱使您生气吗?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当时她把钱借给我,我怎么会生气?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您所说,您把钱借给别人,别人也应该把钱借给您。求助者:是的,大家相互帮助嘛,她怎么这样不懂事!心理咨询师:因此您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求助者:对啊,来而无往,非礼也。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您怎样,您肯定对别人怎样。求助者:对,……不对,(沉默)好像也不是,我初恋男友后来曾经找过我,希望重新来过,经常给我送花,还送名贵的项链,他那时对我挺好的,可我没有对他好。心理咨询师:您刚讲过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而您又讲了您的初恋男友后来对您很好,可您并没有对他好,这似乎有些矛盾,您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我那时已经结婚了,怎么能再对他好呢?心理咨询师:您看,实际上别人对您怎样,您并没有对他怎样。求助者:好像是的。心理咨询师:都是怎样对待他人的问题,您的要求和做法有些矛盾,您能再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您的意思是我没有对初恋男友好,表明别人怎样对我,我也可以不怎样对他?心理咨询师:您说呢?求助者:(自语)难道真是这样吗?我把钱借给别人,别人难道可以不把钱借给我?心理咨询师:您认为您生气是由于您的同事没有借给您钱造成的,其实借钱只是一个事件,您要求别人必须像您怎样对她那样对待您,这是您的信念。您的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您现在的情绪是您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通过改变它,您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求助者:真会这样么?心理咨询师:如果把一枚硬币抛向天空,落回来时是怎样的?求助者:当然是有两种,不,三种可能,一种字朝上,一种徽朝上,还有一种立着不倒。心理咨询师:当您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把硬币抛向天空一样?求助者: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只要求一种?心理咨询师:您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听您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我们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我们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您讲的很对,我应该接受她把钱借给我,也应该接受她不借。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本案例中的B是()。

A:同事不同意借钱 B:同事应该像我怎么对她一样对我 C:因借钱产生矛盾 D:同事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她

案例四: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5岁,某学校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对人热情,乐于助人,其丈夫经营一家公司,收入颇丰,因此在经济上经常帮助他人。求助者与一位同事关系良好,过去曾多次帮助她,但近来两人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以前和这位同事关系很好,那年她丈夫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逸了,我借给她七八万为她丈夫治疗,很长时间都没归还。前些日子我母亲突发心脏病要住院,我那天偏偏忘了带钱,可巧的是那天正好发了教师节补助,我就向她借钱,我说了第二天就可以还给她,可她居然支支吾吾的没有借给我。我当时没多想,赶紧向其他人借,为此险些耽误我妈治病。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劲,我可以借钱给你,你就不能把钱借我救救急她怎么能这样对我啊!我越想越生气,什么人啊!怎么这么自私啊!为这些事我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现在搞得关系很紧张。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您过去经常帮助她,可在您需要时她并没有帮助你,这让您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已经商定了咨询目标,现在看看怎么减轻您的愤怒情绪吧。
求助者:好吧。
心理咨询师:是您的同事不借给您钱使您生气吗
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当时她把钱借给我,我怎么会生气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您所说,您把钱借给别人,别人也应该把钱借给您。
求助者:是的,大家相互帮助嘛,她怎么这样不懂事!
心理咨询师:因此您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
求助者:对啊,来而无往,非礼也。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您怎样,您肯定对别人怎样。
求助者:对,……不对,(沉默)好像也不是,我初恋男友后来曾经找过我,希望重新来过,经常给我送花,还送名贵的项链,他那时对我挺好的,可我没有对他好。
心理咨询师:您刚讲过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而您又讲了您的初恋男友后来对您很好,可您并没有对他好,这似乎有些矛盾,您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我那时已经结婚了,怎么能再对他好呢
心理咨询师:您看,实际上别人对您怎样,您并没有对他怎样。
求助者:好像是的。
心理咨询师:都是怎样对待他人的问题,您的要求和做法有些矛盾,您能再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您的意思是我没有对初恋男友好,表明别人怎样对我,我也可以不怎样对他
心理咨询师:您说呢
求助者:(自语)难道真是这样吗我把钱借给别人,别人难道可以不把钱借给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为您生气是由于您的同事没有借给您钱造成的,其实借钱只是一个事件,您要求别人必须像您怎样对她那样对待您,这是您的信念。您的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您现在的情绪是您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通过改变它,您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真会这样么
心理咨询师:如果把一枚硬币抛向天空,落回来时是怎样的
求助者:当然是有两种,不,三种可能,一种字朝上,一种徽朝上,还有一种立着不倒。
心理咨询师:当您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把硬币抛向天空一样
求助者: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只要求一种
心理咨询师:您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听您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我们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我们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您讲的很对,我应该接受她把钱借给我,也应该接受她不借。
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本案例中的B是( )。

A:同事不同意借钱 B:同事应该像我怎么对她一样对我 C:因借钱产生矛盾 D:同事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她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76岁,退休干部。 案例介绍:求助者年轻时曾到外国留学,成绩非常优秀,回国后担任技术干部,是非常出色的业务领导,获得了很多荣誉。退休后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和老伴经常吵嘴,认为老伴总是不听自己的,干什么都不合自己的意。不喜欢儿孙们回来,对他们有些看不惯。求助者目前最大的烦恼是,总觉得事事不如自己的意,家里人都反对他,心里十分痛苦,前来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尊心较强,在业务上取得了突出业绩,容不得失败,追求完美。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说说您生气的原因吗? 求 助 者:我和老伴常为一些家庭琐事吵架,她干什么总不合我的意,我说她,她也不听,说我太较真。女儿烦我,说干脆送我到养老院去。唉!我都快成孤家寡人了。我也不愿意孩子们回来,闹腾的很,他们做的很多事我都看不惯。我对自己要求很严,上学时,我的成绩非常优秀,门门都要求自己得一百分。工作后也非常出色,我们的科研成果总是走在行业的前列。我对两个女儿要求也很严,学习必须好,工作也要出色。社区里的老人我也看不上,他们不如我。但自己也苦恼,很多方面都不如以前了。 心里咨询师:噢,我明白了,您的老伴、儿女都不太听您的话,这您很生气,是这样吗? 求 助 者:那当然是,如果他们听我的话,我怎么会生气? 心理咨询师:按您所说,您说话别人就应该听。 求 助 者:是的,我说的都对,他们当然应该听我的。 心理咨询师:您坚持认为一个人讲话,另一个人就应该听从,对吗 求 助 者:对呀,他们必须听正确的。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讲的正确,您肯定听,为您的健康劝您戒烟,您肯定听了,肯定戒烟了。 求 助 者:对,……噢,不对,(沉默)好像不是,我女儿劝我戒烟,我也没戒。 心理咨询师:您刚讲过一个人说的正确的话,另一个人应该听从,而您又讲了您女儿劝您戒烟,但您并没有戒,这似乎有些矛盾,请问您怎么解释 求 助 者:(沉默)可我说的是对的,他们应该听我的。 心理咨询师:您女儿劝您戒烟,是对还是错 求 助 者:(沉默) 心理咨询师:您想想,我们都有到餐馆吃饭的经历,您觉得回锅肉好吃,别人都要和您一样都吃回锅肉吗是不是可以各取所需,允许别人吃别的菜 求 助 者:那倒是。 心理咨询师:您对自己要求严格,别人也非要这样吗 求 助 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实际上呢 求 助 者:(语塞)恰好不是这样,我说了他们不听。 心理咨询师:怎么会您说了而他们不听 求 助 者:你的意思是我说了他们,他们也可以不听 心理咨询师:您说呢 求 助 者:(沉默)难道他们真的可以不听 心理咨询师:请您想一下,拿来几个土豆,都可以有几种吃法 求 助 者:可以炒土豆丝,可以土豆烧牛肉,可以……我好像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要求了一种。 心理咨询师:您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听您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您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您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 助 者:你讲得很对。 心理咨询师:明白了吗说不说由您,听不听由他们,以后可别多管闲事,自找没趣了。 单选:按照埃利斯ABC理论,本案例中的B指的是( )。

A:和家庭成员发生矛盾 B:我说话他们必须得听 C:自己各方面不如以前 D:儿女们不如自己优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6岁,无固定职业。案例介绍:求助者因与女儿发生矛盾,两个多月以来烦躁、易怒,精神痛苦难以自行解脱,主动前来求助。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您好!请问您需要我在哪方面向您提供帮助?求助者:我最近心里烦得很,搞得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理咨询师:您能谈谈是什么事情让您心情烦躁吗?求助者:我女儿最近一直和我闹别扭。小小年纪就开始谈恋爱,还说17岁找男朋友不算早恋,让我不要干涉她的自由。我耐着性子跟她讲道理她不听,跟她一发火她就要离家出走……您说这都高三了,马上就要考大学了,我能不着急吗!心理咨询师:高三对孩子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一年,本来应该是全力以赴专心学习的时候,但她却把心思用在谈恋爱上,我能理解您现在这种着急的心情。求助者:您真是太理解我了!高三是最关键的一年,如果不加紧学习……我们一个邻居的孩子就是因为高中谈恋爱,结果高考没考好,家里条件也不好……心理咨询师:您说您身边就有因为早恋影响高考的事例,那您的爱人是怎么看待女儿这个问题的?他和您的意见一致吗?他一般在家里是怎么和女儿交流的?您女儿对他的劝说能听进去吗?求助者:(沉默)……能不谈他吗?心理咨询师:看来您和您爱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太好。如果您不想谈,我尊重您。但是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关系的产物,您不觉得您女儿的问题正是夫妻关系造成的吗?求助者:有可能吧!她爸爸在她小学的时候就和我离婚了。他是个毫不负责的男人,离婚前就对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总以应酬多为理由在外边鬼混……离婚以后就更不关心女儿的教育问题,孩子升学、考试他不帮忙,孩子生病也不来医院照顾……有时候连要生活费都跟讨债一样……他根本就不像个父亲,对女儿就没有过什么好影响。现在想来女儿也真是挺可怜的,您说我是不是对女儿太苛刻了?我在来您这儿之前也读过一些心理学书,您说我这是不是就叫"绝对化要求"?是不是违反了"黄金规则"?心理咨询师:您谈的好像是合理情绪疗法,我对这个疗法不是很了解。求助者:您不了解这个疗法呀!那看来……心理咨询师:看来我的水平不高是不是?但您问题的原因我还是清楚的!您刚才一直指责前夫不负责任、不像个父亲,那我问您:登记表上写明您是36岁,您女儿是17岁,您反对女儿早恋,但您是多大年龄谈恋爱的?您给女儿做了什么榜样?求助者:(沉默)……“您说我是不是对女儿太苛刻了?我在来您这儿之前也读过一些心理学书,您说我这是不是就叫‘绝对化要求’?是不是违反了‘黄金规则’”。这段话中求助者出现的阻抗属于()。

A: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B: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C: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D: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