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7岁。主因浮肿,尿蛋白1年,血肌酐升高半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诱因出现眼睑,双下肢浮肿,伴尿泡沫多,左腰阵发性酸痛,尿常规:蛋白(3+),潜血(3+),在当地医院化验检查24小时尿蛋白0.2克,半年前发现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具体数值不详),门诊查血压:160/110mmHg,呈轻度贫血貌,双下肢指凹性浮肿。
患者在停用环磷酰胺冲击后加用二线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新一代免疫抑制剂骁悉(霉酚酸酯)的作用机制是
A:是选择性,非竞争性抑制淋巴细胞 B:非特异性抗炎 C:可抑制胞嘧啶核苷酸的经典合成 D: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 E: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 F:直接阻断B细胞和T细胞增殖 G:选择性抑制B淋巴细胞 H:是可逆性的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IMPDH)抑制剂
(氟西汀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的药学监护)
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联用可出现
A:戒断反应 B:胃肠道反应 C:5-羟色胺综合征 D:动物试验有致畸危险 E:体内代谢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明显
大豆及其他油料作物中存在最普遍的蛋白酶抑制剂
A:胰蛋白酶抑制剂 B:胃蛋白酶抑制剂 C:糜蛋白酶抑制剂 D: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胃蛋白酶抑制剂 E:胰蛋白酶抑制剂、胃蛋白酶抑制剂和糜蛋白酶抑制剂
当有别构抑制剂存在时,别构酶:()
A:不再遭受构象的变化 B:由于构象改变,催化反应的速度降低 C:由于底物和抑制剂之间竞争酶的活性部位,使催化反应的速度降低 D:由于变构抑制剂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使反应速度降低
酶抑制剂中不可逆抑制剂的作用原理是()
A:抑制剂与酶的某些基团共价结合 B:抑制剂与酶的某些基团离子键结合 C:抑制剂与酶的某些基团氢键结合 D:抑制剂与酶的某些基团范德华力结合 E:抑制剂与酶的某些基团共性结合
抑制剂可分为那两类()。
A: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 B:可逆抑制剂和不可逆抑制剂 C:竞争性抑制剂和可逆抑制剂 D:可逆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
氰化物抑制剂是()。
A:磷酸化抑制剂 B:抑制电子从Cytaa3—02的传递 C:接偶联剂 D:抑制从CoQ—CytC的电子传递
酶抑制剂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两者作用特点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相应的反应速度。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没有酶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 B:曲线c表示在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 C:曲线a、b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受酶浓度的限制 D: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催化的底物结构相似
下列对5-HT和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SNRIs)说法错误的是()
A:安全性低,副作用大 B:双重抑制:5-HT和NE双重再摄取抑制 C:起效快,4~7天即可快速起效 D:副作用通常发生在治疗晚期
口服抗凝药与降血脂药和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伍用时应注意
A:尽量避免将抗凝剂与氯贝特等降血脂药合并使用 B:监测INR和PT C:当开始使用降血脂药时,抗凝剂用量应减少;当停用降血脂药时,抗凝剂的用量增加 D:早先的证据表明HMG-CoA还原抑制剂普伐他丁与华法令无相互作用 E:注意观察出血时的体征和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