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取之于蓝 ②寒于水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囊括四海之意 D.天下云集响应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
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的道理。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这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从上面的文字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
成语:
解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小题1】C。①中的“于”是介词,“从”的意思。②中的“于”是介词,“比”的意思。③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④中的“之”是代词,“这些”的意思。
【小题1】B。能,名词做动词。其它三项均是名词做状语。
【小题1】D。竭尽心思。(A.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广博的学识。B.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C.古义:藏身。今义:托付。)
【小题1】:B。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作用,而是强调学习的重要。
【小题1】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
解释:靛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小题1】(1)我曾经整天地空想,不如片刻学到的东西多。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①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②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波纹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殷。②慁(hùn 混):打扰,烦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 )
A.秦王屏左右 屏:遮蔽 B.被发而为狂 被:披
C.是以杜口裹足 杜:闭 D.下惑奸臣之态 惑:受迷惑
3.下面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来到秦国初会秦王时,他先是唯唯再三,欲言故止,见秦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
B.范雎有意把眼前的秦昭王与古代的圣贤相联系,既满足了秦昭王的虚荣心,又激励他礼贤下士。范雎还以吕尚自况:把自己置于贤相的位置
C.范雎说秦王时,将自己定位在维护秦王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及侧击,渐渐触及要害
D.范雎采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揭示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但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尽言,而留待秦王自己去深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译:
(2)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译:
2.A.
3.D
4.(1)我愿意表达自己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
(2)我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胜过我活着啊(比活着更有意义)。
2.使退避。
3.“采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错。
4.(1)得分点:陈、而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得分点:治、贤各1分,语句通顺1分。
附: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恭敬地执行宾主的礼节。范雎称谢辞让。
这一天秦王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呢?”范雎说:“是,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教,范雎说:“是,是。”如此反复再三。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他们关系可说是生疏的。后来吕尚以一席话而被文王任为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因为他们交谈得很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凭借吕尚获得成功,终于据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当时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谈不上有什么天子的道行,文王、武王也就不可能建立他们的帝王大业了。如今的我,只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我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涉及到与您有骨肉之情的人。我愿意表达自己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再三发问而我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我并非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因此而畏惧啊。大王真能实行我的意见,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最终死了,三王这样的仁人死了,五伯这样的贤人死了,乌获这样的力士死了,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也死了。死,是人无法避免的。处在必有一死的情势下,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这就是我的最大心愿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菱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跪着爬着向前行,在吴市讨饭,最终他使吴国振兴,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我的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拘禁起来,终身不再见到大王,只要我的这些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他们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可以对我的贤明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可觉得耻辱的呢?我所害怕的,唯恐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而招杀身之祸,因此闭口缄默,裹足止步,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您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言行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行动摆脱不了权臣的束缚,始终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导致国家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担心害怕的啊!至于那些个人受困遭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我是不敢害怕啊。我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王挺直上身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地处荒僻,寡人又愚昧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无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毫不保留地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日:“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 惩:戒止
B.平生苦志励行 苦:劳苦
C.所以贻则于后人者 则:家规
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 绳:继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所渭之楚而北行也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①乃才可为而不为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D.①吾尝以汝为千里驹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最小的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都是因为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的缘故。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下列对原文中加粗划线语句断句正确的是 ( )
A.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
B.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
C.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
D.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译文: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译文:
(3)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译文: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
(1)译文(1)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好是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3分)
(2)译文:(2)我的确是爱你很深,对你有殷切的期望,没料到你过分地看轻自己,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4分)
(3)译文⑶ 你有能力做却不去做,这又归罪于谁呢!(3分)
【小题1】苦:使-----劳苦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①、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②,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③,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西海:指蜀国。③九鼎:九个青铜大鼎,相传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①臣请谒其故/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①而天下不以为暴/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①以因于齐、赵/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周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②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 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D(A“弊兵”是动宾关系,“弊”用作动词,使动用法;“疲弊”是同义复合词,“弊”即是“疲”,形容词。B“谒”,陈述; “环谒于邑人”的“渴"是“拜见”。C“以”,介词,“以为暴”是“以(之)为暴”的省略式;“不以己悲”的“以”是连词,因为。D两个“因”都是“凭借艄依靠"的意思)
【小题2】C(①②是张仪陈述舍蜀伐韩、周的。⑥是交代伐蜀胜利盾,蜀地政权的变化)
【小题3】A(“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错。原文的“争名”“争利”是张仪的比喻,希望说服秦惠王)
参考译文: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而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让我听听你的意见吧。”
张仪回答说:“……蜀国,只是个偏僻的西方小国,是那里一些戎狄部族的首领。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我听说,‘要争名就要在朝廷里争,要争利就要在市场上争。’而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啊,而大王却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去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过,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开拓疆土;要想兵力强盛,就必须让人民富足;要想称帝称王,就要广施恩德。有了这三方面的条件,帝王之业也就随之而来了。现在大王的地盘小,百姓穷,所以我希望能从较容易的事情做起。那蜀国,确实是个西方的偏僻小国,是戎狄部族的首领,而且他们内部还有像夏桀和商纣统治时发生的那种祸乱。如果让秦国去攻打它,那就好比让豺狼去追赶羊群一样容易。泰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就能扩
大领土;得到蜀国的财富足以使我们的百姓富裕;这一仗不需要死伤很多人,却能很快使蜀国顺服。这样我们攻克了一个国家,而天下人却不认为我们残暴;我们得到了蜀国的全部财富,诸侯们却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攻打韩国,威逼天子,这种事名声很坏,而且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攻伐无罪的韩国)还会落个不义的坏名声,去攻打天下人都不赞成攻打的国家,是很危险
的!请让我说明危险的原因吧:周王室是天下各国共同尊崇的王室,齐国是同韩国、周王室结盟的国家。周王室知道自己将要失掉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将丢失三川,它们两国一定会齐心合力,去借助齐国和赵国的力量,并向楚国和魏国请求救兵。如果是周王室把鼎送给楚国,韩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没法阻拦的。所以我说伐韩攻周是有风险的,不如攻打蜀国稳妥。”秦惠王说:“说得对!我听你的。”
于是,泰国就起兵攻打蜀国,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蜀国国君改称蜀侯,奏国又派陈庄去作蜀侯的国相。蜀国既已隶属于秦国,秦国便更加富强起来,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之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叫书社。后借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者反 反:通“返”,返回。
B.晏子之家若是之贫也 若:像。
C.晏子辞 辞:告辞。
D.是臣代君君民也 君:名词做动词,统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请以奉宾客 B.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是寡人之过也 D.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下面的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晏婴认为忠臣不应该越权做“代君君民”这种收买人心的事。
B.晏婴认为“筐箧之藏”是为个人得利,不顾百姓的不仁行为。
C.晏婴认为有饭吃,有衣服穿,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D.晏婴把自己比作愚人,把管仲比作圣人,认为愚人要比圣人强。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应为“拒绝”。
【小题2】A项分别是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C项分别是助词,的;代词,他。D项分别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指示代词,那。
【小题3】晏婴并没有愚人比圣人强之义。他的意思是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会有可取之处。
附文言文翻译: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的事情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齐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齐景公)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敢接受。”
阅读下面作品,请按要求完成文后下列各题。(共15分)
传是楼记 清·汪 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唯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节选自《尧峰文钞》)
[注] ① 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 彝(yí):古代酒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酒具。 ③ 呻佔(zhān):诵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间命工斫木为橱 间:隔些时候
B.吾耳目濡染旧矣 旧:久长
C.采其华而忘其实 华:精华
D.心与迹忤 忤:抵触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问记于琬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 故为之文以志
D.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为“传是楼记”,其中的“是”既指那几万卷书,更指要善于读书,以修养品德为根本,发扬光大功业。
B.此记详细介绍了藏书楼的由来、藏书的布置,以及建藏书楼的目的,意在颂扬徐健庵先生的高尚美德。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进而写到要躬体心得,善于读书,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了建楼藏书的意义。
D.作者借徐健庵对儿子们说的一番话,说明了建楼藏书的缘由,也颂扬了楼主人的足识与品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
翻译:
(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翻译: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① 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
② 所以,只藏书而不保存住(它),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只保存住它却不去读它,同不保存没有什么两样。
【小题1】华丽,有文采
【小题1】A 介词 向 ;介词,表比较。B 连词 表转折。C 介词,把;连词,表目的。D助词,的;代词,这些.
【小题1】略
【小题1】附译文:
昆山的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隔些时候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书橱,藏书若干万卷,(把书)分作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类,经部后附以传、注、义、疏(均为解释经文的著作)等方面的书,史部后附以日录、家史、地志、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后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后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设置七十二个书橱,把书分部归类,同类的书放在一起,(各种书)都按它的等第(排列)。都有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
于是先生召集儿子们,登上藏书楼而告诉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的前代,本来就以良好的家风使家族兴旺,我所闻所见已年深日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辈祖辈的,(有的)常常想把土地家产传给他们的子孙,而子孙却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这类宝贵的供玩赏之物传给子孙,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代代珍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林池塘、歌台舞榭以及车马等用具传给子孙,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代代享受这些娱乐。我将以此作为教训。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把这座楼命名为“传是”(楼),并求我(为此楼)作一篇记。
不过,我却以为藏书的艰难还比不上保存这些书的艰难,保存这些书又比不上读这些书的艰难,更比不上亲身体验,心能领悟它(指义理)的艰难。所以,只藏书而不保存住(它),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只保存住它却不去读它,同不保存没有什么两样。读了之后,有的人却是说的跟做的相反,想的跟做的相抵触,只取其华丽的辞藻而丢掉了(书中的)义理,那么这只是诵读一类的学习,正是所说的用浮夸的言辞讨人喜欢的骗取名声的做法,这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群书),到最后就专而深入,博览群书并不是炫耀自己读书多,攀比华美,专而深入并不是保守不改进和安于浅陋、不求深入理解。善于读书的人,以修养品德为根本,而极力发扬光大事业和功绩。(善于读书的人)循着水流追溯源头,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他们)明白了根本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够做到这样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回答问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言也。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
B.恨私心有所不尽(恨:仇恨)
C.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贬谪)
D.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兹:现在,即汉武帝时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不能通其道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仆虽怯懦,欲苟活…… D.今仆不幸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况仆之不得已乎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念父母,顾妻子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D.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下列最能直接表明司马迁“受辱而不死”是为了完成《史记》的一项( )
A.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B.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的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D.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对以上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段一,作者摆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来缚,将人个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从而选择了一条“隐忍苟活,幽于粪土而不辞的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
B.选段二,作者列举古圣贤“历尽磨难而不屈,退而发愤著书”的先例,表明他正是从这些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C.选段三,先介绍《史记》的内容,体例和宗旨,再表明自己为完成巨著《史记》而“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决心。
D.《史记》开创了史书之先河,且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郭沫若对它的崇高评价。
【小题1】 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 D
略
阅读《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语段节选,完成下面-题。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张良出,要项伯。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①④⑤⑧
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复为慷慨羽声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⑧欲止不内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下列句中虚词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倚柱而笑 ②今急而求子 ③劳苦而功高如此 ④项王按剑而跽 ⑤荆轲和而歌 ⑥因人之力而蔽之 ⑦拔剑撞而破之 ⑧未有诸侯之赏,而听细说
A.①⑤/④⑥/②⑦/③⑧ B.③⑤/②⑥/①⑦/④⑧
C.②④⑦/③⑤/① /⑥⑧ 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群臣侍殿上者 ④何厌之有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大王来何操 ⑨具告以事 ⑩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②⑤/④⑥⑩/③⑦/⑧⑨ B.①⑤⑩/②⑥⑨/③⑦/④⑧
C.②⑥⑦/③⑨⑤/① ⑩/④⑧ D.③⑥⑧/⑤⑦/⑨②④/⑩①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3分)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B
【小题6】①如今别人正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②荆轲已经拿了地图捧着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③知道这件事的太子和宾客,都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送他。
④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关口,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事故。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移树说
(明)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注],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注】①陊:duò 塌,落。②絙:gēng大绳,粗索。③诎:qū弯曲,屈服。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辟地东邻 比:近来
B.规其根围数尺 规:规定
C.而行之也有序尔 序:条理
D.阅岁而视之 阅:经历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的族孙在京师学习了三年,有很大的进步,但还只是委屈地做了小官。
B.作者写这篇赠文,是想请他的族孙再次出来继续深造,以期做个更大的官。
C.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才请种树人把自家城西的坟地改变得像古墓一样气象庄严。
D.本文因事悟理,通过叙述移树的事例,联想到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道而治理。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1】B(规:环绕)
【小题2】D(AB无中生有,均错在“做官”上。由“再诎有司,将归省亲”可知,作者的族孙未被主考官录取,因而未当官。C错在曲解文意。时间应将“三年”改为“二年”)
参考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桧柏百余株,大的合围,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移树说》赠别。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延楼记
[宋]杨万里
予尝夜泊小舟于峡水之口,左右后先之舟,非吴之估①则楚之羁也,大者宦游之楼船,而小者渔子之钩艇也。岸有市焉。予蹑芒屦策瘦藤以上,望而乐之。
盖水自吉水之同川入峡,峡之两崖对立如削,山一重一掩,而水亦一纵一横。石与舟相仇,而舟与水相谍。舟人目与手不相计则殆矣。下视皆深潭激濑,黝而幽幽,白而溅溅。过者如经滟滪②焉。峡之名岂以其似耶?至是,则江之深者浅,石之悍者夷,山之隘者廓,地之绝者一,顾数百里不隔矣。时秋雨初霁,月出江之极东,沿而望,则古巴丘之邑墟也;面而觌,则玉笥之诸峰;溯而顾,则予舟所经之峡也。市之下,有栋宇相鲜,若台若亭者。时夜气寒甚,予不暇问,因诵山谷先生《休闲赋》登舟。至今坐而想之,犹往来目中也。
隆兴甲申二月二十七日,予故人月堂僧祖光来谒予,曰:“清江有谭氏者,既富而愿学。作楼于峡水之滨,以纳江山之胜,以待四方之江而陆憩者。楼成,乞名于故参政董公,公取鲍明远《凌烟铭》之辞,而揭以‘景延’。公之意欲属子记之而未及也,愿毕公之志,以假谭氏光。”
予曰:“斯楼非予畴昔之所见而未暇问者耶?”曰:“然。”予曰:“山水之乐,易得不易得,不易得而易得者也。乐者不得,得者不乐;贪者不与,廉者不夺也。故人与山水两相求而不相遭。庾元规、谢太傅、李太白辈,非一丘一岳之人耶,然独得竟其乐哉;山居水宅者,厌高寒而病寂寞,欲脱去而不得也。彼贪而此之廉也,彼予而此之夺也,宜也。宜而否何也?今谭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谭氏之遭乎?”祖光曰:“是足以记矣。”乃书以遗之。
【注】①估:通“贾”,指商人。②滟滪: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在四川省奉节县东。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人目与手不相计则殆矣 殆:危险。
B.面而觌,则玉笥之诸峰 觌dí:见,看。
C.贪者不与,廉者不夺也。 与:(被)给予。
D.山居水宅者,厌高寒而病寂寞 病:生病。
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景,从夜泊峡水之口舟中所见写起,夜色迷蒙之中,大小船只云集于此,江岸边又有市镇,好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B.作者描写了舍舟登岸后登楼所见的奇山异水,经过层层渲染,烘托出清幽明丽的气氛,而对于楼本身,只以“有栋宇相鲜,若台若亭者”寥寥数语,写法独到新颖。
C.接下来的议论颇有理趣,通过旧友祖光和尚代人请自己为景延楼作记之事,阐述了“人与山水两相求而不相遭”的观点。
D.作者认为贪图山水之乐的人得不到真正的乐趣,而不企求山水之乐的人却反而能拥有山水之乐,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受和思考,也似乎透露了自己的困惑迷茫。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左右后先之舟,非吴之估则楚之羁也。
译文:
(2)公之意欲属子记之而未及也。
译文:
(3)今谭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谭氏之遭乎?
译文: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1)只见左右前后的船只,不是吴地商贾的船只就是楚地游子的船只。
(2)董公想要嘱托你写一篇记却还没来得及。
(3)现在谭氏获得山水,是山水有幸遇上了谭氏,还是谭氏有幸遇上了山水?
【小题1】B(差:稍)
【小题2】D(A第二句表明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 B第二句是陶侃的话,C第一句是说世之所谓高士的行为。)
【小题3】(1)(非……则……,不是……就是……,1分;羁,人在旅途之中,羁旅,1分;句意顺畅1分)
(2)(“属”通“嘱”,嘱托,1分;而,表转折,1分,句意顺畅1分)
(3)(遭,遇上,1分;抑,表示选择,1分;句意顺畅1分)
文言文译文
我曾经晚上把小船停泊在峡水口,只见左右前后的船只,不是吴地商贾的船只就是楚地游子的船只,大的是官宦人家的楼船,小的是渔人垂钓的小艇。岸上有市镇。我穿着芒鞋抓着枯藤而攀援上去,远远地望去对此就喜欢上这里的景致了。
这条河(赣江)从吉水的同川进入峡水口,峡水两岸的悬崖彼此对峙,就像刀削一般陡峭,山,有的重叠,有的被遮掩;水,也有的纵,有的横。石头与船只相对抗,而船只与流水相窥视。渔夫眼睛与手不相配合就危险了。往下看都是深潭激流,暗色的是幽深的水涡,白色的是溅起的浪花。经过这里的人们如同经过滟滪险滩。峡水的得名难道就是因为它滟滪滩吗?到这里,就会觉得再深的江水也是浅的,再高峻的石头也是平的,再狭隘的山口也是开阔的,再险绝的地面也是齐整的,回头看几百里连绵不断。这是正值秋天雨后初晴,月亮从赣江东面尽头升起,沿着江面望过去,就是古代巴丘县城的废墟了;面对着看过去,就是玉笥山的层峦叠嶂了;往上回头看,就是我的船所经过的峡水了。市镇下面,有独特的房屋耸立在那里,像楼阁又像亭台。这时夜色月越来越深,寒气也越来越重,我没有空闲打听这些了,于是吟诵着山谷(黄庭坚)先生的《休闲赋》登上了船。到现在坐下来回想,仍然历历在目。
隆兴甲申年二月二十七日,我的老友月堂和尚祖光来探访我,对我说:“清江有一个姓谭的人,既富有而又好学。在峡水畔造了一座楼阁,以便尽览江山美景,也用来接待从四方来赣江登上岸休息的游客。楼阁建成后,曾向原来的参政董公请求赐名,董公从鲍明远(鲍照)《凌烟铭》摘取词句,而题写了‘景延’。董公想要嘱托你写一篇记却还没来得及,希望你能了却董公的心愿,用来表彰谭氏的功绩。”
我回答说:“这座楼阁不正是先前我所见到却没有来得及打听的吗?”祖光和尚说:“正是。”我说:“山水的乐趣,容易得到山水的而又不容易得到山水的乐趣,不容易得到山水的而又容易得到山水的乐趣。真正喜爱山水的人反而得不到山水的乐趣,得到山水乐趣的人并非真正喜爱它;贪图山水的人不被给予乐趣,不贪图山水的人不被夺走乐趣。所以人与山水互相寻求而不能互相遇合。庾元规(庾亮)、谢太傅(谢安)、李太白等人,不是贪图一山一峰的乐趣的人,然而单单能尽享他们的乐趣;身居山中水边的人,厌恶高峻寒冷而又担忧孤独寂寞,想要脱身离去而又不能。他们贪图乐趣而这些人不贪图,他们被给予乐趣而这些人被夺走乐趣,这是应该的。这应该与不应该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谭氏获得山水,是山水有幸遇上了谭氏,还是谭氏有幸遇上了山水?”祖光和尚说:“这就值得用来写一篇记了。”于是写下这一篇记用来赠送给他。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