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薄暮冥冥(▲) (2)长烟一空(▲)
(3)把酒临风(▲)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6.与“不以物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丛草为林(《童趣》)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悉以咨之(《出师表》) D.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
18.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2分)
▲
[2a54c65cefc79f0a.jpg]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ab70475f06edddc0.jpg]
[0d7848aa2e9f2180.jpg]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至16题。(14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 1分。
11、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 1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横柯上蔽( ) 窥谷忘反( )
1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4、写出从视觉或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一组。2分
1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6、假如你是一位投资者,根据本文介绍的山水特点,你将如何开发这地方?简要回答。3分
10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2柯,树木的枝干 反通返
13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仿佛都在争者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4视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或: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5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6略
甲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文: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④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注释:①普:赵普,北宋太祖时宰相。②阖:关上。③薨:去世④龌龊循默:对人嫉妒刻薄。
10、给乙段文字划线部分加上三处标点。(2分)
他 日 补 缀 旧 纸 复 奏 如 初 太 祖 乃 悟 卒 用 其 人。
1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浊浪排空: 春和景明:
及为相: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13、阅读甲乙两文,范仲淹和赵普两人的形象特征有很多相同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2分)
14、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请结合乙文内容谈谈读《论语》使赵普获得了哪些益处?(2分)
10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1、冲向;和煦;等到;曾经
12不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
13、心怀天下、坚持原则
14、增长学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使其性格刚毅果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明白,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0.山河的秀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赏谈的。高峰直入云霄,水流清澈见底。河的两岸山石峭壁,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碧绿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俱备。黎明雾气将要消散,可以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傍晚,夕阳将要落下,潜游在水中的鱼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康乐公)之后,再也没有能理解其中乐趣的人了。
小石潭记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⑷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7.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③佁然不动 ▲ ④斗折蛇行 ▲
18.下列加点字的“以”字和例句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A.可以为师矣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因以为号焉D.策之不以其道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20.景中有情。(3分)
古人云:“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文章第(4)段描述了潭边景物,突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17.(4分)①向西 ②大约 ③呆呆的样子 ④像蛇一样
18.(3分)B
19.(3分)翻译句子: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评分标准:“其”、“犬牙”、“差互”“源”等重点字词每个0.5分,句子通顺正确1分)
20.(3分)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落寞的心境。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气氛1分,心情2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3)则素湍绿潭 素: (4)属引凄异 属
(5)故渔者歌曰 故: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7.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和□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2分)
18.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分)
解析:(1)阙:通“缺”,中断 (2)溯:逆流而上 (3)素:白色 (4)属:连接 (5)故:所以。
解析:(1)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解析:“凄”和“哀”。
解析: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
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山间之四时也 时:
杂然而前陈者 陈:
掇幽芳而荫乔木 掇:
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伛偻提携 B.起坐而喧哗者
C.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D.道其风俗之美
11.与“乐其地僻而事简”一句中“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杂然而前陈者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广起,夺而杀尉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13.【甲】【乙】两个选段在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共同点?(4分)
9.季节 摆放 拾取 命名 10.A 11.B 12.(1)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树荫。(2)又幸好这里的百姓因年成丰收而欣喜快乐。 13.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于山水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1.(2分)①吃②回头看
1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1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
1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①(纵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
18.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19.选出下列各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伐竹取道 十年春,齐师伐我 B.、参差披拂 参差不齐
C.、全石以为底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D.、乃记之而去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0.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特点,写出了自己 的感受。(2分)
21.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 (2分)
22.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3分)
1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9.B
20.幽静。(1分)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分,语意相近即可)
21.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即可)
示例: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
22.答案不唯~:写出相连的两句写山水的古诗词1分,能合理赏析2分。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