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徙木立信

《史记》

  令既具,未布,(商鞅)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注释】①令:新的法令。具:准备好。②已乃:于是,随即。③欺:骗。

【乙】毁信破魏

《刘子》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愿一饮宴,以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公子,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柱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弃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见尤,卒至屠灭,为天下所笑也。呜呼,无信之弊,一至于此,岂不重乎?

  【注释】①逆:迎。②善:交友、友善。③尤:过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令具,未布( ) ②公子焉( ) ③天下所笑也( )11.用2/线划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限两处)。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民怪之,莫敢徙。

(2)呜呼,无信之弊,一至于此,岂不重乎?

4.阅读两文,起初商鞅采用什么方法来取信于民,后来又为什么被“车裂于市”?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1)①已经 ②答应  ③被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3.(1)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2)唉,不守信用的弊端到了此种地步,难道不重要吗?

4. 甲文中的商鞅采用立木的方法来取信于民,乙文中的商鞅言而不信,用设宴的方法俘虏对手公子昂,击破魏军,由此败坏了名声,而被“车裂于市”。 做人要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最后只会身败名裂。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①,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②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③,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宋史范仲淹传》(节选)

【注】①{制中}居丧期间。②{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③{器}才干,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谁与    归:_________

(2)生平事业  见于是备:_________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庙堂之高  不可久

B.进亦忧   类如

C.尽其言   复数十步

D.足斯责   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____________

(2)遗宰相书

翻译:____________

4.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只断一处)

宋 有 仲 淹 诸 贤 无 愧 乎 此

5.结合【甲】【乙】两段内容,写出范仲淹被称作“名世之臣”的原因。

答:________

1.答案:(1)归依(2)完备、完全

2.答案:B

3.答案:(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给宰相写了一封信。

4.答案: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5.答案示例:他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木兰诗》选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选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中的画线句子属于 动作 描写,它的作用是既表现了木兰久别回家的欣喜之情,又形象地表现了她迫不及待脱下战袍,换上女儿装的急切、喜悦的心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负势竞 横柯蔽B.一许里 猿则叫无绝

C.哀转久 佛印类弥勒D.猛浪若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D

2、①急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像奔马。

  ②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答: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注】:①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②穿壁:在墙上钻洞。③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 与:帮助。 ⑥偿:值,指报酬(回报)。⑦怪:对……感到奇怪。⑧资:借。⑨ 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 ②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文和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各可浓缩为一个成语,请写出来。

4、甲文中“乃”有“于是,就”的意思,请在甲文中给它找一个意思相同的字。

5、甲文和乙文都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你能用一句话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6、请找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7、把乙文与《伤仲永》对照,你认为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什么?

1、①语气助词,“罢了”。②希望,动词。

2、翻译:主人感叹(于他的求学精神),把家里的书借给他读,匡衡(通过勤奋学习)于是就成为了大学问家。

3、成语:甲文:刮目相待;乙文:凿壁借(偷)光。

4、遂

5、①道理:自己要主动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勤奋读书,就会成才;②例子:悬梁刺股、江泌追月、程门立雪、囊萤映雪(孙康映雪读书、车胤囊萤夜读)、范仲淹啖粥读书等(写对一个即可)。

6、①“邪”通“耶”,“吗”。或②“涂”通“途”,“道”。

7、不在于家庭读书条件好,也不在于天赋多高,关键在于后天的勤奋与努力。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即刮目相待 (2) 卿今者才略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4)稍稍宾客其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B.或钱币乞之

C.自为大有所益D.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有关学习的故事,方仲永和吕蒙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5、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1)重新 (2)才干和谋略(3)通“攀”,牵,引(4)以……为宾客

2.B

3.(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4.方仲永:少年时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少年不学),一事无成。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5.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后天的教育与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增长才干,可以改变人生。②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就能学有所得。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①侃之曾孙也。祖②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融然④。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注】①大司马:官名。②祖:祖父。 ③适:满足。 ④融然:和悦的样子。 ⑤畜:通“蓄”。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徽,系琴弦的绳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亦不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

(3)颖脱不 ( ) (4)亦雅咏不 ( )

2、翻译下列句子。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

出自于【甲文】的一个读书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作者的本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人们不少人用这个成语批评读书粗枝大叶,不求深入理解的人。请写出一个与其现代汉语意思相近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你结合甲文和乙文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最大的语言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知道;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束缚、约束;停止;

2、①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②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3、不求甚解;读书的要义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所领会,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囫囵吞枣;

4、示例:“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以柳树做自己的号,随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示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以看出他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率真旷达。示例:“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没有琴弦,也不会,但是朋友相聚,却抚而和之,能够于清贫的中自娱自乐,无拘无束毫无矫揉造作,实乃真性情。

5、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体现他的不随世俗、卓尔不群,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6、示例:第一个看法: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既隐之,则安之。有一种幸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那就是自得在先生的精神世界里,他是掌门.

第二个看法:一个时代有一种风格,正因为有了陶渊明,汉文学中才有了淳朴这一风格,正因为有了陶渊明,中国历史中才有了隐士这一章,陶渊明的理想世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气息,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时代在变化,但那种精神不变。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书招张世杰/宫室之美

B.索之/国不以山溪之险

C.弘范笑而之/人所罾鱼腹中

D.南乡而死/墨子起,再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国 亡 丞 相 忠 孝 尽 矣 能 改 心 以 事 宋 者 事 皇 上 将 不 失 为 宰 相 也

3.弘范对文天祥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文段分析。

答:

1. D 

2.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3.一是“弘范遂以客礼见之”说明弘范怀着爱才之心欲劝降文天祥,所以依旧以礼相待,想要收归己用。 二是“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表明弘范敬佩其忠君爱国之心,对文天祥非常敬重。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韩愈字退之,昌黎人。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选自《旧唐文·韩愈传》)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1.解释下面句中加字的词语。

(1)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2)之不以其道

(3)真无马邪 (4)愈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

3.【甲】文通过对千里马的论述,表达了韩愈什么思想感情?从【乙】文可以看出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

1.(1)等同、一样(2)驱使  (3)难道  (4)曾经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2)韩愈因为(或认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

3.甲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用的统治者的嘲讽。乙文表现了韩愈勤奋刻苦,正直,不畏权贵,品行高尚。

【甲】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张岱《于园》)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苏轼《放鹤亭记》)

注: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fēi):门。③适:恰好。④陂(bēi) 田:水田。⑤傃(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坡植牡丹( ) ②实奇( )

③东山之 ( ) ④立于陂田(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3.【甲】文,作者按照 顺序,抓住于园的 的特点(从原文中找)。【乙】文,放鹤亭所在的山间环境之“异”体现在

(可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1.①沿着       ②因为     ③山脚         ④有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瓜州的众多园林,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

②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3.空间      ,奇    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