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节选自《晏子使楚》)
【乙】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②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①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②江乙: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齐人固善盗乎()②其实味不同()
③虎以为然()④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3.乙文引申出哪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
4.晏子和江乙都很机智,从说话方法和说话目的看,两篇文章有何差异?
1.①本来②它们的果实③正确,对的④方圆
2.(1)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
3.狐假虎威
4.方法:甲文晏子针对楚王的发难,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化被动为主动;乙文江乙通过寓言的形式让荆宣王明白北方诸侯真正畏惧的对象。
目的:甲文晏子的话语挫败楚王诬陷齐人为盗的阴谋,从而维护了祖国(齐国)的尊严;江乙的话语是想让荆宣王知道:北方诸候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荆宣王的军队,害怕荆宣王本人。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①五十里而封②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③,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 “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庄公曰:“请从。”
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④,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戳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⑤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注】①国:都城。②封:封土为界。③鲁请比关内侯以听:;鲁国请求像齐国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即做齐国的附属国。比,比照。关,国家的关隘。④自承:把剑冲着自己。⑤陛:殿或坛的台阶。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
B. 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 庄公曰:“请从.。” 可以.一战 必.以分人
C. D. 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 身必.安乐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 3、从甲文可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2)于是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刿都怀揣着剑到了盟会的土坛上。
3、取信于民
4、目光短浅、勇敢无畏、善于纳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又何间焉__ __ ⑵小惠未徧__ _⑶神弗福也_
2.下面加点的“之”与“小大之狱”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B.、辍耕之垄上C.、故时有物外之趣D.、何陋之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⑴_参与__ ⑵_通“遍” ,遍及_⑶_赐福,保佑_
2. C
3._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_
4.取信于民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以然者 ②何寡人反取病焉
③晏子方食 ④若是其贫也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欲辱之,何以也? 译文:
②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
③分食食之。 译文:
3.结合甲文,分析晏子的语言特点。
4.甲乙两文中晏子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1. ①这样 ②辱 ③正在 ④像
2. ① 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②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③(晏子)把食物分给(使臣)吃。
3. 针锋相对,巧用类比(比喻);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明确的意思,显得委婉而有分寸,显示出其外交家风度。
4. 甲文中晏子机智善变,有外交家风度; 乙文中的晏子具有清廉简朴、修养高尚、维护自己做人原则等特点。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陈涉世家》选自《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的史书,作者是汉代的
2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 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 将: ④是时恒楚亡 亡:
⑤尉果笞广 笞: ⑥忿恚尉 忿恚: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
4.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5.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6.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其根本原因是:
1.《 史记 》,纪传 体, 司马迁
2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 素:平素,平时 ②比:等到 ③ 将:做大将 ④ 亡:逃跑
⑤笞:鞭打 ⑥忿恚:使……恼怒
3.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吴广多次说想逃跑,使带队的军官恼怒 ,使军官责辱自己,来激怒自己手下人。
②我听说先动手会制服别人,后动手被人家所制。
4.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甲---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乙----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兵变的过程。
5.答:陈-富有谋略,机智果敢,有组织和领导才能。项—老谋深算做事果断,随机应变。
6.误了戍边的期限,要被斩首。
其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山东东营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3.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4.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1.答案: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2.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3.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4.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浙江台州
郈成子返璧
郈成子为鲁聘①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②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③渫过④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⑤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⑥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聘:出使。②乐:乐器。③侯:何。④渫(xiè)过:重新经过。⑤倍:通“背”,离开。⑥举:举哀。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或地名。
( ① )顾反,过( ② )而弗辞。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倍 卫 三 十 里 闻 宁 喜 之 难 作 右 宰 谷 臣 死 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乐而不乐( ) (2)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 )
(3)酒酣而送我以璧( )(4)使人迎其妻子(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
5.《吕氏春秋》多以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应属于哪一类?( )
A.功名 B.异宝 C.骄恣 D.观表
6.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 ①郈成子 ②卫
2.倍 卫 三 十 里/ 闻 宁 喜 之 难 作/右 宰 谷 臣 死 之。
3.(1)摆开,陈列 (2)以前 (3)把 (4)妻子儿女
4.如果从这些迹象来看,卫国大概有祸乱吧!
5.D
6.文章引用孔子的话,从智慧和仁德两方面高度评价郈成子的行为,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阅读《晏子使楚》一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秆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齐之习辞者也 吏二缚一人诣王
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译:
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
3、“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
4、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结合本文说说晏子外交辞令的特点;我们应该向晏子学习什么。
答:
1、善于 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熙通嬉,开玩笑辱
2、①译: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
②、译: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
3、楚王为了嘲笑晏子,嘲笑齐国,所以故意使“吏二缚一人诣王”
4、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我们应该向晏子学习不卑不亢,勇敢机智,始终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1、解释下列“之”的不同含义。
楚王闻之: ;吾欲辱之: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谓左右曰,古义 ;今义 。
3、翻译: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楚王闻之:指晏子使楚这件事 吾欲辱之:指晏子
2古义:侍从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附近;两旁
3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年少,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等死,死国可乎 ( ) (2)或以为亡 ( )
(3)良因怪之,跪曰 ( ) (4)遂去,无他言 ( )
2.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3.根据甲文的内容,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2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2)陈胜吴广用 策略获取群众基础。
4.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有客观因素,但其内在的素质才起决定性作用,陈胜吴广如此,张良亦如此。请结合甲乙文两文,说说陈胜和张良各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
1、同样 有的人 认为……奇怪 于是,就
2、(1)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畅,估计已经延误了期限。
(2)第二天看看那本书,才知道是一部《太公兵法》。
3、(1)天下苦秦久矣 (2)乍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
4(1)陈涉:有敏锐的洞察力(从“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势分析可见);足智多谋(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来赢得民心,用“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方法制造舆论。)
(2)张良:有耐心(面对老父的多次考验,没有流露出不悦之色)足智多谋(“良因怪之”可已看出张良已察觉此老父非普通之人。)尊老爱幼(帮老父拾鞋穿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