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题。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3)便要还家 要: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4.“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1.(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__,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题。
桑中生李
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③,肓者得视,远近翕赫④。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⑤。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豚(tún):小猪。③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比喻众人随声传闻。④翕(xī):集聚。赫:盛貌。⑤滂沱(pāng tuó):形容酒肉多而不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持去 去:
(2)顾见空桑中有上 顾:
(3)因植种 因:
(4)以余浆溉灌 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1)离开(2)回头看(3)于是、就(4)用
2.这有什么神奇,(只不过)是我种的李树罢了。
3.传闻容易失真,轻信就会上当;消除迷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揭示事实的真相。
4.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3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头抢地耳 ②皆布衣之士也. ③长跪而谢之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1.①撞 ②平民 ③道歉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1一3题。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下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下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下遂得免害(于是)D.下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1.D
2.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3.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
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用“/”给乙段中画线句断句。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谗:( ) (2)发:( )
3.甲、乙两段文字的景物描写符突出了什么特点?
4.具体分析甲段文字对阐明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
5.从乙段文字中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1)说坏话
(2)开放
3.甲段:悲凉、萧然
乙段:变化(幻)无穷(四时不同、早晚不同)
4.作用:本段以悲景演染“悲情”,与下文的“喜情”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最后点明全文书旨。(意思明确,语句通顺即可给分)
5.随遇而安,与民同乐
【参考译文甲】
像那连绵的雨繁密的样子,一连好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愤怒地呼号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出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到了黄昏的时候天色昏暗,传来老虎的咆哮和猿的啼鸣。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心情),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样子,感慨到了极点而生出悲凉的心情。
【参考译文乙】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归拢,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4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解释下列短语。
(1)三鼓: (2)败绩:
(3)不私: (4)恂恂:
(5)立斩以徇: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4.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
1.(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溃败,失败,败逃 (3)不占为己有 (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 (5)立即斩首(来)示众
2.(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3.A
4.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讷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3.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的结论
1.①偏爱 ②认为
2.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3.王之蔽甚矣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①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孙莘老:人名。②乘间:乘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如此少有至者 ②多作自能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3.欧阳修认为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是 。(请用原句回答)
1.①达到 ②代词,指文章毛病/缺点
2.曾经乘机拿文章问(请教)他。
3.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附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文章毛病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能发现。”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案牍之劳形 ( )
2、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不胜受恩/感激B.今齐地方/千里
B.朔气传/金柝D.水/不在深
3、翻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1、(1)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
(2)这;
(3)调弄,这里指弹(琴);
(4)使……劳累。
2、D
3、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回答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十年春,齐师伐我 师:__________
(2)肉食者鄙 鄙: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_
(4)既克,公问其故 克: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句中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军队 (2)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3)虚报 (4)战胜,攻取
2.C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必定按实情判断。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则士气完全消失了。
4.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