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圮(pǐ):倒塌。②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③柿(fèi):木片。④颠:颠倒、荒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 )

(2)十岁,僧募金重修( )

(3)尔辈不能物理( )

(4)沙为坎穴(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当求之上流 ②有亭翼然临泉上者,醉翁亭也

B.①以为顺流下矣 ②满坐宾客无不仲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C.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先天下忧而忧

D.①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②男女衣着,悉外人

3.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4.读了上面的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1)岸边  (2)经历  (3)探究  (4)冲击,侵蚀

2.B

3.(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

(意思对即可)

4.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照常情主观作出判断。(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强不知为知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或曰:“从土里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方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释】①质:作为保证人。②赌:用财物作注比输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曰:“从土里生成。”

(2)已而遍问十人

(3)于南方

(4)或曰:“菱须去壳。”

2.楚人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此人固执己见,难以进步,但是,从这句话中能看出他还有一个优点。请你说出这个优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

4.北方人因对菱一无所知而闹出这场笑话,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1.(1)有人  (2)一会儿  (3)做官  (4)吃

2.嘴上虽然不认输,但是不赖帐。(意思对即可)

3.有个自出生以来不认识姜的楚国人说:“这是从树上长成的。”(意思对即可)

4.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读书学习,我们都决不能不博装懂,否则就会贻笑大方。(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场主积(xīn)其中,(zhān)蔽成丘

B.屠仍奔(yǐ)其中,(chí)担持刀

C.目似(míng),意(xiá)甚

D.身已半入,止露(kāo)尾

2.用“/”为下面这句话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请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4.文中与“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

5.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场主积薪中 (麦场)

B.一狼洞中 (柴堆)

C.意将隧人以攻后也 (狼)

D.屠自后断股 (狼)

6.请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1.A

2.其一/犬坐于前。

3.晚、少时、久之、顷刻(写出其中两个词语即可)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C

6.示例: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7.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凭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意到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农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专诸之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 吴广爱人

C.安陵君地于先王而守之 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 野芳而幽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含有“潜台词”,听者只有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对。请揣摩下面的语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举我国历史上一位“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一旦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4.示例:①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②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江国。③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23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敌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呼?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下列加点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天子读书者有几 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B.一说,使与书俱 全石以

C.吾不得而之矣 斗折蛇行,明灭可

D.幸与不幸 是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译文:

3.“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一句中“借者”是指__________;“可惜”的意思是__________。

4.文段运用了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读书人的两种态度,表明作者“__________”的观点。

5.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1.C

2.其他人家,祖辈父辈积攒,儿子孙子抛弃书的,就更不用说了。

3.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应当珍惜

4.对比;书非借不能读   

5.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行。________ ②元方入方不。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教益或启迪?

1.①约定  ②回头看

2.友人便大怒说:“简直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就自己走了。”

3.(1)做人要讲信用  (2)待人要讲礼节  (3)犯了错误要能认识错误并勇于改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一把未熟稻________ ②执而之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拿②用鞭子打

2.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3.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便命令衙役捉拿那个人并鞭打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格,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挑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寨,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屋舍然 俨然: (2)便还家 要:

(3)便扶路 向: (4)太守 诣:

2.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3.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1.(1)整齐的样子(2)通“邀”;邀请(3)从前的,旧的  (4)到

2.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知有汉等。

3.①(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②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激注。修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①攲:倾辩。②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③洄:水回漩而流。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④悬:水从高处流下来。⑤荫:遮蔽,⑥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⑦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⑧芜秽:杂草积土。⑨俾:使。⑩裨:补助,增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皆怪石 悉: (2)不可状 名:

(3)木异竹 修: (4)疏凿芜秽 乃:

2.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3.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

①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

②文中如何叙述整治右溪的经过?

4.读罢全文,你若进入“右溪”游览会有怎样的感受?

1.(1)全部(2)说出  (3)长(4)于是

2.小溪的位置在道州城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小溪在州右,因而命名为“右溪”。

3.①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②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4.大自然的清幽奇巧,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妙。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波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加点字。

(1)俄而百千人大呼( ) (2)中力拉崩倒之声 ( )

(3)屋许许声 ( ) (4)两股战战,几欲先 ( )

2.翻译句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 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1.(1)一会儿(2)夹杂着(3)拉(4)跑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注意“虽”、“指”等词的翻译)

3.侧面描写,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