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课内文言语段,做1-4题。

(甲)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乙)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子何而往

②西蜀去南海

③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泯然众人矣

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甲乙两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甲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请揣摩出第一处朗读的重音应在哪个字上,第二处朗读的重音应在哪个字上,并分别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和乙文分别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凭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难道    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2.略。

3.第一处重音在“何”上,从回答“吾一瓶一钵足矣”可看出来。第二处重音在“子”上,从问中“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可看出先表述自己条件好都不能去,对条件不好的穷和尚更是充满怀疑,因而在突出了“吾”的基础上突出“子”。

4.语句通顺,言之成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短文,做1—3题。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凡得学 泣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你认为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1.能够学习  所以

2.我白白教你,不收你的学费

3.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1一4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由感激 各行其B.受于败军之际 劳任怨

C.进尽忠 简意赅D.不求达于诸侯 鸡起舞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先帝不臣卑鄙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4.阅读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兴兵北伐的原因有哪些。

1.C

2.(1)因为  (2)奔走效劳

3.(1)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2)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

4.回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临终重托(报答先帝的信任);尽忠于后主刘禅;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实现兴复汉室的宏图大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始终之否?”崔许。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自给,奈何忽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毫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注释:①同止:住在一起。②荷(hè):受,承蒙。③脱:或许。④缗(mín):即一贯钱。⑤瘗(yì):埋葬。⑥傥:倘若。⑦窀穸(zhunxí):墓穴。⑧文柄:掌文权,指任秘书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人得疾,既 ②傥窀穸不为盗所

③奈何忽异宝 ④并珠所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能始终否 ②处江湖

B.①敢奉君 ②不物喜,不以己悲

C.①汴帅王彦谟其节 ②国不以山溪之险

D.①剖棺得其珠 ②逐齐师

3.翻译文中画线句“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的意思。

4.结合文章,说说崔枢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可引用原文)

1.①病重     ②打开,开启       ③储藏,私藏       ④调查,查问

2.D

3.等到身边无人时,将珠宝放入那位商人的灵柩中,一起埋葬在田野路边。

4.不以外夷见忽;     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       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       欲命为幕,崔不肯。    竟主文柄,有清名。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体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易其号。……”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吾之乐尔。”(选自《六一居士传》)

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性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饮辄尽 造:

③而易其号 屡:

④聊以吾之乐尔 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

②是岂不为六一乎?

译:

3.“五柳先生”中的“五柳”和“六一居士”中的“六一”各指什么。

答:

4.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依然“晏如也”;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我们从他们的做法中可以受到哪些启示。

1.①爱好,特别喜欢  ②往,到  ③多次  ④记

2.①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②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3.“五柳”指宅边五柳树;“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

4.陶渊明爱柳树,爱读书、喝酒、写文章;欧阳修爱好琴、棋、书、酒、金石,这些从正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一种高雅的艺术情趣,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我们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情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注释:①田子:指齐国田稷子。②归休:休假回家。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④致诚:做到十分诚实。致:表达,诚,真心。⑤馆:房舍,这里指“家”。⑥造朝:上朝。造,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得金百镒,奉其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退请就狱______________

③王贤其母,说其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一组是:

A.、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C.、以金赐其母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子其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后,请你任选其中一个人物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奉:供养     ②就:靠近,接近    ③贤:认为……贤慧

2、C

3、译: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这(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要译出判断句)

4、答:文中三个人物均可以选择,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死。

C.于是鸱腐鼠。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尔而与之 (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③今为妻妾之为之( ) ④是亦不可以乎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观点广为后人赞同,请写出本文观点并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不要只写人名)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一”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1、B C  2、①用脚踢  ②辩通辨  辨别③侍奉④停止  放弃

3、①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②今天为了所有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4、观点:舍生取义

   例如: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5、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臣知不如徐公美 ( ) (2)今齐地方千里 ( )

(3)臣之妻臣 ( ) (4)寡人之耳者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原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3、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1、(1)确定,的确(2)土地方圆(3)偏爱(4)使……听到 

2、译文: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3、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

4、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你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问“三余”之 (1)或 (2)意

1、利用“三余”勤读;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2、(1)有的人  (2) 意思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宋太祖善待赵普

太祖时,赵韩王普为宰相,车驾因出,忽幸其第。时两浙王钱俶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韩王东京宅皆用此金所修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会车驾至( ) (2)但取之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

(2)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因 命 韩 王 谢 而 受 之

4、宋太祖为什么要如此善待赵普?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对宋太祖这种做法,你如何评价?

1、恰逢、正赶上;  只

2、(1)皇上回头看见这些东西,便问那是什么,韩王按照实际情况来回答。

(2)如果知道是这样,应当上奏皇上并且退掉它们。

3、    因 ∕命 韩 王∕ 谢 而 受 之

4、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如答赞成,可从尊重人才角度来谈;如反对,可从滋长不良社会风气角度来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