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故”字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故”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自号曰醉翁也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扶苏以数谏故

2.文言文阅读要注重理解和积累。请仿照下面阅读积累卡片中的示例,将《出师表》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出师表》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007

重点词语积累(两个)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词义

译句

问题:文中表明先帝求贤若渴的 句子是哪几句?

原句:

1.D

2.

《出师表》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007

重点词语积累(两个)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词义

译句

问题:文中表明先帝求贤若渴的

句子是哪几句?

卑鄙

身份低微、见

识短浅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

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

原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⑥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⑥〔离〕同“罹”,遭遇,糟受(灾难或疾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谗之曰 ( )

②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选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于是,就②痛恨、痛心

2.讲信义而被猜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3.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能,嫉妒屈原受楚怀王宠信,抢夺屈原制订的宪令未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潭中鱼可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锹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之而去。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记 乃之而 去岳阳楼

B.见 明灭可 才美不外

C.以 其境过清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许 潭中鱼可百头 先生不知何人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3.游鱼,清澈的水

4.乐、悲(由乐到悲),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5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知之 (2)知也

(3)思而不学则 (4)满则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2.(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3.—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4.态度(  )学思

5.(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萧诚自务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 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李寻绎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至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改)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②李邕:唐代书法家。③别:鉴别。④许:赞扬。⑤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迟回:指拖延。⑧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⑨床上:指座榻。⑩子细:即仔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朝夕把玩,令其暗 (陈旧) B.有右军真迹,之已久(珍爱)

C.而不出,得非诳乎 (答应)D.昨所呈数纸,幼时(文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呈邕 必分人

B.萧疾掩己 如土石何

C.谓李曰 宅边有五柳树,以为号焉

D.子细看 当余从师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在坐者咸以为然。

② 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4.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1.D  

2.A C

3.① 在座的人都认为说得对。

② 为什么说它是右军的真迹呢?鉴别力到哪里去了呢?

4.在不明真相之前,李邕拿着赝品“寻绎久”,说“平生未见”;得知真相后,他“略开视”,说“子细看之,亦未能好”。这表明李邕是一个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而又迷信权威的人。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二章)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于色( )B.而后( )

C.服以立( )D.得反国(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翻译下面句子。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4、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5、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6、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请你选择百家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

学说派别

代表人物

著作

名言

1、A征验、表现B 明白C通“披”D终于,最终。

2、D

3、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天下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了。

4、①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甲文说“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文则通过宋昭公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这一点。②两文都谈及了如何对待过失的问题。甲文说“人恒过,然后能改”;乙文中的宋昭公“亡而能悟”,有过能改,终于返回了自己的国家。(能写出一点并结合材料展开谈便可)

5、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6、例: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阅读《狼》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粗体字的词语。

①、其一犬坐于前。 ( )

②、屠暴起。 ( )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④、屠自后断其股。 ( )

2、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

3、请大家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翻译这个句子。

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

翻译:

4、你从屠户连杀两条凶狠狡猾的狼这一故事中得到什么启迪?

1、①、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②、突然。 ③、名词作动词,钻洞。

④、大腿。

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4、答案要点:①、对像狼一样的阴险狡猾的恶势力,不能存任何幻想,不能妥协退让。

         ②、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阅读《三峡》一文,回答1-5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

自非亭干夜分__________ 王命急宣 __________

属引凄异 __________ ④略无__________

2.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B.、自非亭/午夜分

C.、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4.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 ”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1.①如果   ②有时   ③接连不断    ④同“缺”,断 

2.B.“亭午”不应断开。 

3.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的趣味。②即使骑着飞奔的马(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这样快。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4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遂先帝以驱驰 (2)尔来二十一年矣

(5)三臣于草庐之中 (6)凡三往,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译文: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3.[甲][乙]两段文字中,互相印证的一个事件是什么?

答:

4.[乙]文集中地表现了先主(刘备)的什么特点?

答:

1.(1)答应、同意  (2)同“又”  (3)拜访  (4)才

2.(1)在南阳郡务农亲耕。  (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3.刘备三顾茅庐

4.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谦虚诚恳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 ②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 ③自取:自己取而代之。

④股肱(gōng):比喻辅佐之臣。⑤继之以死:一直到死。 ⑥事:侍奉。

1.[甲]文选自 时期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一文,陆游曾称赞它道:“ ______ ______ ?”

2.“遵义会议”后,__同志确立了在中国__的领导地位,请摘录选文中的句子以形 容他当时的处境。

3.杜甫在七律《蜀相》诗中有两句诗的意思与[甲][乙]两段文字的意思是一致的,请将它摘录下来

4.[乙] 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5.诸葛亮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6.你最欣赏诸葛亮的哪一点?请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1.三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6.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