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②阙下:此指朝廷。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晏元献公童子时 ( ) (2)上爱其不隐( )

13.正确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14.晏元献“乞别命题”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晏元献是一个 的人。(4分)

 12.4分,各2分。⑴2分。是          ⑵ 2分。很、非常

13.2分。张文节向朝廷推荐他(晏殊)。

 14.2分。晏元献十天前已做过这个题,草稿也在。

15.4分,各2分。诚实、有才、自信等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完成第13—15题。

①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⑴请广于君 广:

⑵天下缟素 缟素: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15.根据选文,简要概括唐雎让秦王屈服的过程。(3分)

答:

13.答案:⑴扩充,扩大。

⑵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4.答案:但是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共2分。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答案:表明立场,不愿将祖宗基业交换;就布衣之怒的结果与秦王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挺剑而起”,打算以命相搏。

      (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以家财付孝基。后,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能自力,颇驯谨,无他过。孝基知其能自新,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下文“同里”也是地名。②驯谨:顺从而谨慎。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以家财付孝基( ) (2)孝基博使灌园( )

1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

A.如果得到灌园来获得食物,就很幸福了!

B.如果能够灌园来获得饮食,就很幸福了!

C.如果能够灌园来获得食物,就很幸运了!

D.如果得到灌园来获得饮食,就很幸运了!

I4、文中“其子丐于途”的原因是 (2分)

15、从文中看,张孝基的仁爱具体表现在(1) (2) (4分)

12.(1)全部 (2)让,叫,令  13.C  14.不肖,被斥逐  l5.(1)有恻隐之心,让他来家里灌园 (2)考察富家子能改过自新之后,把(其父)财产给了他。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9、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书非借不能读”是本文的观点,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

B.、“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表明了借书者想把书据为己有的心理。

C.、全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如作者少年借书的经历等就是事例。

D.、选文主要的写作意图是告诫黄生要懂得珍惜机遇、读书要专心致志。

9.清 袁枚  10.(我)前去借书,(他)不借给我,回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了向他借书的情形。  11.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臣之妻臣 私:

(2)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13.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

14.齐王和邹忌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请说说理由。(2分)

答:

11.(1)偏爱  (2)土地方圆(或“土地纵横”)(2分,每小题1分)

12.(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2分) 

  (2)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2分)

13.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言之成理即可)(2分,答出两点即可)

14.示例①: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等。  示例②: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2分)

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剑及铁简,力数人而有谋略。

8.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舟载民”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以物喜B.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可以一战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主要写了桑怿的两件事。

B.在桑怿做郏城尉的时候,他除掉了好多个强盗。

C.桑怿虽没有文读过多少书,但所作所为事情都合乎情理。

D.在此文中,桑怿表现出了有勇有谋、体恤民情的品质。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其余: ②见民避溺者:

③怿剑及铁简: ④粟乃止: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 (2分)

译:

(2)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2分)

译:

8.(2分)    (  B  )                     9 .(2分)    (  B )

10. (4分)    .

 ①:捆绑    ②: 跑      ③:善于、擅长      ④:完

11. (4分)

(1)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 (2分)

译: 汝旁县因此没有了强盗,京西转运使上报了这件事。  (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2)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2分)

译: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人供养他们。(“荒岁”“饲”各得1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 ④趣:通“促”,立即,赶快。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当作何( ) (2)相与前( )

13、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14、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 的气度和品质。(3分)

   12.(1)计策,计谋,谋略(2分)  (2)一起(2分)

   13.D(3分)

   14.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2分)

   15.处变不惊、旷达超远(3分)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ƒ为一说,使与书俱。

9、《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故有所览辄省记。

11、上文第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3分)

   9.清朝(1分)袁枚(1分)

   10.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3分)

   11.书非借不能读(3分)

(甲)韩信受胯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④耳。”众辱之曰:“信能死⑤,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①淮阴:古地名,今江苏淮阴市东南。 ②屠:屠宰市场。 ③信:韩信,以后成为刘邦的得力将领。 ④中情怯:内心害怕。 ⑤能死:舍得死。

(乙)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11.解释文章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虽长大 (2)辱之曰

(3)于是信熟视之 (4)信何等已数言上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2)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13.乙文中“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这句话让你联想到了历史上哪个类似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4.根据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都有哪些?(3分)

11.(1)若:你  (2)众;当众 (3)熟视:仔细地看 (4)估计

12.(1)韩信你舍得死,(就用剑来)刺我;舍不得死,就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过去。 (2) (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

13.如:想到了徐庶荐诸葛亮时劝刘备亲自迎接,以致有后来三顾茅庐的佳话。要招徕人才必须礼贤下士。

14.(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②,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③所增亦如之,唐苏恭④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⑤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⑥萃,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⑦烦补阙,历三十年⑧,阅书八百余家,稿三⑨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⑩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⑾、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⑿,将之上朝,时珍遽⒀卒。未几,神宗⒁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中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⒂,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⒃。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②《本草》:记载中药的书籍。③④苏恭:即苏敬放,显庆二年,苏与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等人作《新修本草》,显庆四年书成,由国家颁行。⑤刘翰:五代周时即任翰林医官,后入宋,著有《开宝本草》。⑥掌禹锡、唐慎微:掌禹锡,字唐卿,奉敕与苏颂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修成《嘉祐本草》。唐慎微,字审元,修篡《证类本草》,附古今单方。⑦芟:删除。⑧历三十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开始修书,万历六年(1578年)脱稿,历时27年,称30年,是约数。⑨三:表多次。⑩厘:订正。 ⑾出产:产地。⑿成:完成。⒀遽(jù):突然。⒁神宗:明神宗朱翊钧。⒂奉祠正:掌管祭祀礼仪的官员。⒃蓬溪知县:蓬溪县长官。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读医书,医家《本草》 好:喜欢

B. 一物而析为二三 或:或者

C. 未几,神宗诏修国史 未几:不久

D. 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自:从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

译文:

(2)其子建中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译文:

5.文中反映了李时珍怎样的性格和精神?(4分)

答: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

译文: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

(2)其子建中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译文: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

5.文中反映了李时珍怎样的性格和精神?(4分)

答:反映其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

【译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爱好读医学书,医书《本草》,从神农传下来的药物有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添的药物数量与神农的差不多,唐朝苏恭增加了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加了一百二十种,到掌禹锡、唐慎微这一辈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八十种,当时认为很完备了; 但是品类分得繁多,名称又杂乱,有的一物分为二三,有的两物混为一品,李时珍对此感到很不满意。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叫《本草纲目》。书中增加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订正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先标正名作为纲目,接下来附上各家注释为目,然后用集解详细记录该药物的产地、形状、色泽,又把气味主治某病的方剂附上。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李时珍却突然去世。不久,神宗皇帝下诏修国史,重赏征求各地书籍。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李时珍做过楚王府奉祠正官职,儿子李建中,做过四川蓬溪知县。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