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是学员参与学习活动主要依据,也是指导实施教学行为的行动方案。
A:课程设计 B:教学环节 C:教学形式 D:教学计划
教师王某在课堂上使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教学,王某的教学行为()。
A:合法,只要课堂教学效果好,用哪种语言教学无所谓 B:合法,都是当地学生,用方言更易与学生交流 C:不合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D:不合法,违反了教育应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原则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课前计划的差异 B: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C:课后教学评价的差异 D:教学方法的差异
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地决定于其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
A: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即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明确 B:多样性,即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 C:任务取向,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是否是围绕教学的任务而进行的 D:参与性,即在课堂教学中,班上的学生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新课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沈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问学生:“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上眼睛听,体会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区。”第一个学生读完后,沈老师问:“你们是不是感觉走到雪野中去了?”大多数学生很犹豫。沈老师笑着说:“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大家都笑起来。沈老师说:“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接着示范读了一遍,然后问:“往前走几步没有?”学生都点头说:“走了。”沈老师继续说道:“相信有同学会比老师读得更好,谁领着大家继续往前走?”……后面的学生果然越读越好。
评析这一教学片断中沈老师的教学行为。
王老师出示问题:毎棵树苗16元,张叔叔要买4棵,经过协商,买3棵送一棵。每棵便宜多少元?学生很快就有了以下两种解法:
(1)16x3=48(元),48÷4=12(元),16-12=4(元),
(2)16x3=48(元),16×4=64(元).64-48=16(元),16÷4=4(元)
王老师习惯性的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小杰迟疑地举起了手:“老师,我的方法是16÷4=4(元),但我说不出为什么,”这种解法王老师也没预料到,是否可行呢?是巧合吗?面对这一情况,王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组织同学进行探讨。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这个16元也表示买4棵一共便宜的,除以4得到的就是每棵便宜的“有的说“买3棵送1棵,便宜的就是送的这1棵,也就是4棵便宜16元,所以16除以4就是毎堁树便宜多少元,”……小杰困惑的表情舒展了,王老师也露出了笑容。
结合材料,评析王老师解决小杰困惑的教学行为
多年来,徐老师一直坚持还课堂于学生,他安排的"课前五分钟"深受好评。其做法是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主要程序是:学生讲授——大家评论——师生共同给出成绩,此项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除了这项活动,徐老师鼓励学生开展的自编课本剧活动、班级读书交流活动、创办文学刊物都收到了很好效果。
徐老师的教学方式别具一格,他尝试过用分析讨论法讲议论文、用欣赏分析法讲小说、用朗读品味法讲诗歌、用形象体会法讲散文等。他重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大家评价说:"徐老师玩转了课堂!"
徐老师说,当老师要舍得"折腾"自己。为此,他每天梳理自己的课堂,写教学日志,多年下来,他积累的教学日志多达二十多万字,还被学校当作校本培训的资料。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徐老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