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地名),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①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厚也。
②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译文: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是说也,人常疑之。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B: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加点的字选出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故劳苦倦极,……疾(疾病)痛(伤痛)惨怛(内心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屈平正道直行(品行端正),竭忠尽智,以事(侍奉)其君,谗人间(离间,进谗言)之,可谓穷(走投无路,处境不好)矣 C:明(讲明)道德之广崇,治(治理得好)乱(治理得不好)之条贯(规律,方法) D: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小,短),其志洁(高洁),其行廉(廉洁,端正)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3分)
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 其 家 不 可 教 而 能 教 人 者 无 之 故 君 子不 出 家 而 成 教 于 国 孝 者 所 以 事 君 也 弟 者 所 以 事 长 也 慈 者 所 以 使 众 也 (《大学》)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九处停顿,每三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1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豫:游乐
B.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度:打算
C.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说:通“悦”
D. 畜君者,好君也 好:喜爱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B. 师行而粮食
C.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D. 从兽无厌谓之荒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B. 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C. 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D. 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13.B
14.D
15.B
16.(1)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2)春天视察耕种的情况,见百姓缺粮就补助他们;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见百姓歉收就救济他们。
【解析】
13.试题分析:度:法度、标准。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4.试题分析:A项,古义:诸侯向天子陈述自己履行职守的情况。今义:向主管部门领导或有关人员报告履行职务的情况。B项,古义:征集并运转粮食而食。今义:名词,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C项,古义: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作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作连。今义:泛指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D项,古今 都有不知道满足或节制的意思。
15.试题分析:是孟子引用了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
16.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乐”“忧”“省”“敛”“助”“给”得分翻译。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4.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豫:视察
B.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说:同“悦”高兴
C.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适:刚刚
D.畜君者,好君也 好:爱护
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 B.师行而粮食 |
C.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 D.从兽无厌谓之荒 |
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
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
C.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
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
第II卷 (132分)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5分)
(2)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5分)
4.C(适 :到 去 )
5.A项,古义:诸侯向天子陈述自己履行职守的情况。今义:向主管部门领导或有关人员报告履行职务的情况。
B项,古义:征集并运转粮食而食。今义:名词,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
C项,古义: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作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作连。今义:泛指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D项,古今都有不知道满足或节制的意思。
6.B是孟子引用了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
【翻译】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7.(1)国君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每句1分,大意1分)
(2)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前四句一句1分,最后两小句1分)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划线句子
夫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见译文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遇到象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福州八中高三模拟考试)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
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
【小题】C
【小题】“事亲”与“守身”都是重要的,二者不可兼得时,“守身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孝。失节使父母颜面扫地,做子女的应该正道直行,守身为大,爱护自己,让父母放心,这才是真正的“事亲”。
【小题】“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小题】参考译文:孟子说:“侍奉人,谁最重要?侍奉亲人最重要;守护什么最重要?守护自己的操守最重要。不失去操守还能侍奉亲人的,我听说过;失去操守还能侍奉亲人的,我没有听说过。谁没有要侍奉的?侍奉亲人才是根本;谁没有守护?守护自己的操守才是根本。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