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材料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①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有 国 者 不 可 以 不 知 《春秋》 前 有 谗 而 弗 见 后 有 贼 而 不 知 为人 臣 者 不 可 以 不 知《春秋》守 经 事 而 不 知 其 宜 遭 变 事 而 不 知 其权

②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①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答案:②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像子,主举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 比:并列

2.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1.A(本题难度不是很大,A项中,以“增加”义代入原文解释不通,“加惠”一词为古文中常见,“加”为“施加”义。)

2.A( 解答本题,要在梳理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审清题意,据题作答。可用排除法。②是鲍叔所言的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之能,而是表现其忠。)

3.C(解答本题,要带选项回原文,仔细比照所涉及的信息区间进行辨析。C项说,“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其在原文的相关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那么鲁国就会强大而使齐国相形势弱”,这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的表述也不够确切。)

4.(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句中要注意“若”“治”“能”等实词的语境中的准确表达,“其”“唯”“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字字落实,不能漏字特别是漏译虚词。要注意判断句的翻译。“治”本义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如果译成“治理国家”则不合上下文意,应理解为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管理得好”。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乎,语气词,应译出。)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夷吾,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句中要注意“必不吾予也”是宾语前置的句式;还要注意到本句省略了“予”的对象管仲。)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句中,“于是”为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候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柙”文中有注释,名词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平庸的臣子。您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您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而仁爱百姓,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及他;为人忠信而能够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被四方效法,我不如他;披甲拿鼓槌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都增添勇气,我不如他。管夷吾,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我的衣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宽恕他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夷吾,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下诏让使者这样说:‘我们国君有一个不好的臣子在您的国家,希望押回去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会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会强大而齐国相对变弱。夷吾不接受,他知道管夷吾将要返回齐国,一定会杀死他。”桓公说:“那么管夷吾会接受吗?”鲍叔说:“不会接受,夷吾侍奉国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这样吗?”鲍叔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于是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鲍叔对鲁国说:“公子纠,是国亲,请您杀掉他。”鲁国人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鲍叔又说:“管夷吾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们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来管理政事。管夷吾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求得到他,那么一定是鲁国长久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给他们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夷吾,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想要得到活的,来在国人前示众,为警诫群臣而杀他;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B.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而后”连用,然后)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B


解析:

表转折“却”

选出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B: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C: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至今则之。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D: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__,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非常善良的,非常贤能和不贤能的,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二柄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 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 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①、田常②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

【注】①子之:春秋战国时燕国的相国,他怂恿燕王效法尧舜将王位让给他,后来燕国差不多名存实亡了。②田常:春秋时期齐国大臣。齐简公四年田常杀死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从此,齐国的政权完全由田氏控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用德而简公弑 徒:白白地 B.其臣而行其赏罚 听:准许

C.则是群臣之情不 效:显露 D.饰行以君欲 要:约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将欲禁奸,审合刑名 / 于其身也,耻师焉

B.明主之导制其臣者某所 / 某,而母立于兹

C.故劫杀拥蔽主 / 凌万顷茫然

D.非不说大功也 / 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已

1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B.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C.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D.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1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韩非提出了君主治国要“自用其刑德”的主张,用刑罚与奖赏来控制臣下。

B.第二段中要求臣子只做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言与行要相符,否则要加以惩罚。

C.第三段用子之、田常的例子告诫君主,如果“人主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那么就会难辨忠贤,难免有奸臣出现。不要轻易把大权让给臣子,以免国破家亡。

D.竖刁、易牙、子之能表面上投齐桓公所好,暗地里欺君篡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君主齐桓公的爱好和欲望。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3分)

译文:

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4分)

译文: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3分)

译文:

14.C

15.D

16.D

17.D

18.(1)他(君主)处罚典衣官,是认为他疏忽了自己的事情。

(2)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他们的君主。

(3)群臣露出本色,君主就不会受蒙蔽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徒:只是、仅;B.听:听任;D.要:迎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项,“则”前是连词,表承接,后是连词,表转折;B项“所”前是“用来……的”,后是“……地方”;C项,“之”前是结构助词,的,后是结构助词,取独,无实义;D项,“于”都是介词,对于。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切记,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本句,可以译成:君主有两种祸患:任用贤人,臣下就会依仗贤能来胁迫君主;随便推举,就会败坏事情而不能成功。据此可以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错,“子之”投的是燕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 其、罪、失;(2)故、夺、因、侵;(3)见、素、蔽。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君主是要靠刑德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所以 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子罕告诉桓侯说:“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于是宋桓侯失去刑罚大权而由子罕掌握。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赏大权,宋桓侯就遭到了挟制。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权,那么这代君主将会遭受到比齐简公、宋桓侯更大的危险。所以被劫杀被蒙蔽的君主,一旦同时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这样还不导致危亡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君主想要禁止奸邪,就要审查刑和名是否相合。刑和名,就是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做臣下的发表一定的言论,君主根据他的言论授予相应的职事,专就他的职事责求他的功效。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所以群臣言大功小的要罚;这不是要罚小功,而是要罚功效不符合言论。群臣言小功大的也要罚;这不是对大功不喜欢,而是认为功效不符合言论的危害超过了所建大功,所以要罚。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见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近侍回答说:“掌帽官。”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不是不怕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超过了寒冷。所以明君驾驭臣下,臣下不能越权去立功,不能说话不恰当。超越职权就该处死,言行不一就该治罪。司守本职,言而有信,群臣就不可能结党营私了。

君主有两种祸患:任用贤人,臣下就会依仗贤能来胁迫君主;随便推举,就会败坏事情而不能成功。越王喜好勇敢,以致民众大都轻视死亡。楚灵王喜爱细腰,结果 国内有了许多甘愿挨饿的人。齐桓公心性妒忌而爱好女色,所以竖刁自行阉割以便掌官内宫。齐桓公爱好美味,易牙蒸了自己儿子的脑袋去进献。燕王子哙喜欢贤名,所以子之表面上不接受君位。所以君主流露出厌恶情绪的,群臣就会迅速掩盖;君主流露出喜好情绪的,群臣就会假装能力。君主的欲望表现出来,群臣的情态 表示就有了依托。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君主。其结果,子哙因兵乱而死,齐桓公死后直到蛆虫爬出门外也得不到安葬。所以说:不流露喜好厌恶情绪的,群臣暴露本色。群臣暴露本色,国君就不会受蒙蔽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抱,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日:“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日:“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日:“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日:“君使人请之鲁。”公日:“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日:“君诏使者日:‘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日:“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日:“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日:“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日:“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日:“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谬。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 比:并列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用之,可乎 要之死日,是非

B.为君亦犹是也 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C.彼知其将反齐 赵尝五战

D.君何不杀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17.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3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4分)

(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分)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4分)

(7)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答案】

15.A

16.D

17.A

18.C

19.(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治”、“非……也”“其……乎”各1分)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必不吾与”2分,句意1分)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于是”“束缚”“柙”各1分)

(4)庭中开始是篱笆,然后又砌成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5)古代有地位、有钱的人名字都被人忘记了,这样的人很多啊!只有那些出类拔萃、杰出优秀的人物被人们不断说起称道。

(6)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也很知道舍身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情愿接受绳索捆绑的侮辱呢!

(7)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

【解析】

15.

试题分析:判断文言实词解释的是否正确,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代入法,即把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中,然后再把根据选项解释的理解的句意代入到文中,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合情合理者正确,否则,错误。如:A“加”应为“施加”的意思。君有惠于其臣。译为“君主向他的臣子施加恩惠”。而不是“增加恩惠”。另外还可根据字形分析推断、字音分析推断、语法分析推断、结构分析推断、成语推断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项,“竟然”/“才”,副词。B项,“他”,代词/“那”,指示代词。c项,介词,到/介词,“与”。D项,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区别虚词意义用法的异同,掌握其各种意义和用法是基础,结合具体语境是关键。同时可结合几种方法进行推断。如代入检验法,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语境判断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记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助于我们做题时很好的区分辨别它们。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文中的信息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主旨。2.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4.展现人物性格。5.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此题是考察反映人物才智。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抓住关键信息“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结合选文,理解各句意思,来判断。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如②句是任用管仲的原因,由此可排除CD两项;再确定④句是体现管仲的忠诚,排除B项,从而确定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我们全面理解原文内容,找出各选项对应的原文区域,比较分析看各项叙述的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通过比较分析可知B项鲍叔牙认为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会被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1)句中重要词语:“治”是使动用法,“使……治理好”,固定句式“非……也”是“不是……的”,固定句式“其……乎”是“大概……吧”。(2)注意特殊句式:“必不吾予也”是宾语前鬣,翻译时调整语序,“一定不会交给我们”。(3)句中重要词语:“于是”是两个词,是“在这种情况下”。“束缚”是“捆绑”,“柙”是“用木笼装”。对文言文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正确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语句的理解要注意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这些文言现象。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应前后推导,认真理解。4.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于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4)、(5)、(6)、(7)对于我们课内的文言文翻译,我们平常应作为考察的一环,列入考试范围,因为这是基础。只有牢固地记下课内的知识,才能实现对课外的知识迁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B.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C.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亟:屡次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今乃用之,可乎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我们国君希望得到活着的管仲,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杀他;如果得不到活着的管仲,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


解析:

【小题1】亟:赶紧,急迫地

【小题1】A项,副词,竟然/副词,于是;B项,代词,代管仲/语气词,还是;C项,介词,表动作趋向,到/介词,对;D项,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就,才。

【小题1】略

【小题1】“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小题1】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地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您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戴盔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百姓的父母。将要管理孩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我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才这样做的。您如果宽恕了他并且诏告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诏告使者这样对他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到齐国,必定要杀死他。”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侍奉君主,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吗?”(鲍叔)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若想使国家安定,就赶快去请他回来,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鲍叔)对鲁国(国君)说:“公子纠,是亲人,请你们替我国杀掉他。”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把(管仲)交回齐国。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能担负重任的人。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着的管仲,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着的管仲,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一)古文阅读(12分)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 加 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 秉 ,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 乃 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 宥 而反之, 其 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 于 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 而 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 比 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 · 小 匡 》)

[注] ① 管 夷吾 ,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 夷吾 随公子纠奔鲁。 ② 雠:同“仇”。 ③ 柙 :xiá,木笼。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中钩, 殆 于死 殆:几乎

B.治国不失 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 宥 而反之 宥:宽恕

D.君有 加 惠于其臣 加:增加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 的一组是(2分)

A. 今 乃 用之,可乎 度我至军中,公 乃 入

B.杀 之 鲁,是戮鲁也。 邻 之 厚,君之薄也。

C. 彼知其将反 于 齐 使毕使 于 前

D. 君何不杀 而 授之其尸 拔剑切 而 啖之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鲍叔牙认为,管仲已经为鲁国所重用,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C.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2)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分)

(一)古文阅读(12分)

13.(2分)D  【解析】 加:施加。

14.(2分) D  【解析】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就”“接着就”等义。A、竟然,副词/才,副词;B、他,指代管仲,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译为“到”/引进方位或处所,可译为“在”。

15.(2分) B【解析】 文中只是假设 。

16. ⑴ 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3分)

⑵ 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可以报了,燕国被 欺 侮的耻辱也 消除 了。 (3分)

【文言文翻译】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施加恩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施伯)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原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于是就派遣鲍叔去鲁国。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示众,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用木笼装着教给齐国。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 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以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 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 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 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 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