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凸显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建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要求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
A:粮食; B:出产; C:庄稼。
2010年以来云南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造成某些地区植物大面积死亡.这种现象说明(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生物能影响环境 C: 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D: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2010年春,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凸显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建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 B: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 C: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法律,或者会__主义盛行,或者会无政府主义猖獗。 D:如果不趁寒假把下学期工作安排好,6月初学生的高考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
、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改写成整句。
没过多久,这里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潺潺小溪枯竭了,牲畜干渴而死去,干旱枯萎了田野的庄稼,山谷里饿殍遍野。
潺潺的小溪枯竭了,干渴的牲畜死去了,田野的庄稼枯萎了。
解析:
句式整齐,前后要一致。。
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5省市遭遇百年不遇大旱,给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大旱之后必有大涝。2010年5月以来,南方多省市又相继遭遇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形成大面积洪涝灾害。从大旱到大涝,全国上下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心协力抗旱排涝。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在思考造成大旱大涝的原因。旱涝的直接原因在于降水的多与少,而大的气候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各种极端的气候事件。旱涝的背后更有人祸因素: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水利设施建设又不足,各种应急不力等等。大旱大涝再次警示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要有防患未然的忧患意识,要重视科学抗旱抗涝体系建设……这些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道理的?
①全国上下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心协力抗旱排涝,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2分)体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分)②在抗旱排涝实践中,人们获得对此次旱涝原因和教训的各种认识,并反思原有的发展观念,深化对如何科学发展的认识,对指导今后工作有重要意义,(2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归宿,(2分)以及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分)③照搬过去的认识加剧生态恶化,旱涝警示在全球生态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必须在实践中转变发展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分)同时必须正确认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在时间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自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等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2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