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煞江南。
(1)试简要分析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古典诗歌的意境,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你认为此曲属哪一种?简要举例分析。
(1)江上烟波荡漾,山中雾气氤氲,动静相映,更显出烟水迷茫的韵致;(1分)画檐连接不断,残荷丛生,安静恬淡;(1分)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给画面增添了几许摇曳之姿;(1分)画船驰来,酒旗招展,宁静之中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1分)这样,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江南的美丽可爱。(1分)
(2)(3分)应为“有我之境”。(1分)这首元曲看似描写客观景物,但处处有“我”。如“看沙鸥”就是“我”在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我”的感受;“爱煞江南”更是“我”情不自禁的情感表白。(2分,任举一例即可。
(1)5分(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传统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这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认为中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下降年经济增长率(GDP),但是,并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E.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合全文,简述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一是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二是减少排放所需的花费比不行动导致的损失要少,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题1】C 项所指是“方向”,并不是“具体措施”。
【小题1】B项“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才是最大瓶颈
【小题1】写出一点得1 分,写出两点得3 分,写出三点得4 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即使明知要失败、要毁灭 ②可见,悲剧精神是通过意志、勇气和自由褒扬一种精神胜利的状态 ③而不是着眼那真切的胜败 ④而不是悲观失望和消极颓废 ⑤也要满怀希望地去拼争 ⑥悲剧精神的精髓应是对人生遭际的__ 。但是中国民族求安求稳的心理却给古典悲剧续上了一个个“好”结局。于是本欲以悲剧鼓舞生命的__与壮伟,却又无奈地落入了世俗的幸福之中。
A:⑥④①⑤②③ B:⑥③①⑤②④ C: ②①⑤④③⑥ D:②①③⑤④⑥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揪心/啾唧 纰漏/脱坯 奴颜婢膝/刚愎自用 B:散步/散记 空当/空闲 否极泰来/臧否人物 C:碣石/竭诚 地壳/甲壳 间不容发/黑白相间 D:新鲜/鲜有 喝彩/负荷 弱不禁风/忍俊不禁
作文
高.考+资.源.网有一幅画,画面上有4盏灯。每盏灯的后面都有一句话:
第一盏灯最亮——我有一个想法,去做!
第二盏灯略暗——可以做到吗?试试看吧。
第三盏灯昏暗——周围的人都不赞成我去做,很难吧?
第四盏灯最暗——那就算了吧!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四盏灯。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开放性试题
略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1)“家父”改为“您父亲或令尊”,(2)“犬子”改为“儿子”,(3)“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4)“有幸”改为“应邀”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__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B.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D.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评定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尺度是什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这种审美意识影响了文人审美人格境界的建构。
(2)文人对这种审美意识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
(3)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乃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4)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文学经典作品创作、接受与评判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小题1】⑴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⑵重“情”的追求。即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
【小题1】因果倒置。
【小题1】还有道家思想影响。
【小题1】每层意思一分,共4分。
【小题1】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陆八项惠台新政不仅是对目前台湾经济的“雪中送炭”,更把两岸投资关系由原来的台湾对大陆的单向格局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局面。 B: 2009年4月,西班牙、英国及美国最近就全球最大沉船宝藏的归属权不可开交地闹起来。西班牙认为沉船所在直布罗陀海峡为本国海域,宝藏应为本国所有。 C:那些日子,我经常会看见母亲把手置于腰际,暗暗地使劲揉,她每揉一下,我就好像芒刺在背。 D:作为中国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包某某,不但有国家省市领导人去看望,而且在医院治疗期间,媒体在医院进行整日采访报道,其盛况让这位患者简直有些踌躇满志。
小荣同学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的示数保持3V不变,电流表的指针几乎不动,排除故障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左端,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故障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短路
B.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是并联的
C.想使电流表示数变大,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
D.电阻R的阻值为10
D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问 竹
琦君
①故乡旧宅书房后面,是一方小小院落。自然地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枝条细长柔软,无论有风无风,都会发出沙沙之声。坐拥书城中,不时似闻细雨敲窗,苏东坡有诗云“风吹古木晴天雨”,我倒觉得是“风吹细竹晴天雨”呢。如遇真正的下雨天,那更是淅淅沥沥,琮琮琤琤,天然的乐曲,使人心情宁静,俗虑顿消。
②父亲和我都是爱雨的人,因名书斋为“听雨轩”。我从后山捡来许多松树的内皮,拣取波磔①雅致的,拼成“听雨轩”三字,悬于门上,倒也古意盎然。父亲看得高兴,就随口吟《示儿诗》绝句一首:
听风听雨一春迟,抛却南华②学赋诗。
灯下为儿歌一曲,隔窗犹有竹相知。
③父亲不是诗人,他的诗都是乘兴而作,自嘲为“打油”。我吟味再三,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父女相依中,不由引竹为知音。那时父亲的肺病已日渐沉重,避日寇于穷乡,药物缺乏。千辛万苦托友人自上海带回的退热药丸,总是远水难救近火。因此,他每天下午四五点以后,潮热渐渐上升,精神顿觉萎靡。只有在每天清晨,才扶杖到书房念《金刚经》读《庄子》。我随侍在侧,看他脸颊一天天消瘦,语声一天天低微,内心的忧急和酸楚,难以名状。却又不得不忍泪装欢,陪他谈今论古。这是我们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我焉能不爱惜每分每刻的宝贵光阴?
④下午扶着父亲在榻床上休息后,我回到书房看砚台余墨犹浓,一室寂静中,只听到窗外细竹沙沙作声。我踽踽地漫步到竹林中,低低念着父亲的诗,真想问一声竹子,是否相知。
⑤还记得有一天,忽见老长工阿荣伯双手捧着一炷香在竹林中恭立膜拜,口中喃喃祝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我父亲祈祷紫竹中的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他愿意借自己二十年寿命给我父亲,求pú sà 保佑他健康长寿。我听了万分感动,也愿借无论多长的寿命给父亲。从那以后,阿荣伯和我,每天一人一炷香,在竹林中虔诚祈祷,无论风雨,从不间断。
⑥父亲精神较好的日子,也爱扶着拐杖在花园散散步,指点我什么花叫什么名称,应当如何照顾培养。可是后来体力日衰,散步都没有力气了,就躺在床上,命我去厨房为他熬药。他知我胆小,在晚上总尽量提高嗓子,为我吟古人诗句,让我一边听诗声,一边走那一条黑黑的长廊,不至害怕。可是,渐渐地,他的嗓音沙哑了,连说话的微弱声音都听不清了。
⑦战乱中的生离死别,是人间最悲痛的事。父亲逝世后,我只身负笈上海,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老屋书房一角,已为日机炸毁。竹林也成一片废墟。对此满目疮痍,悲从中来。整理凌乱书籍残卷时,意外地发现用松皮拼成的“听雨轩”三字,跌落在墙角。父亲做的那首《示儿诗》,顿时涌上心头。不禁又跑到后院,徘徊良久。又忽然发现地面上到处冒出绿绿的笋尖,原来竹子虽被摧毁,而生机不灭,深埋土中的根茎,又长出新笋来。我大喜过望,不久的将来,这里又可蔚成一片竹林了。
⑧若是父亲健在,阿荣伯健在,对此一片新生竹林,将会多么高兴、多么欣慰?父亲一定又将随兴濡墨,另赋一首《示儿诗》以遣兴了。我冥想着,低声问竹,在那几年面对日寇的狼烟烽火中,你是否一直和父亲的英灵相伴,做他的知音……
⑨没有等得及竹子成林,我又匆匆告别了故土。到而今,那一片遥远的竹林,是否无恙?是否茁壮?问竹声中,我心澎湃。
[注释]①波磔:汉字书法的撇捺。 ②南华:《南华经》的简称。《南华经》即《庄子》。
本文首段,作者写到自己“风吹细竹晴天雨”的感觉,将雨打竹声比作“天然的乐曲”。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何作用?
本文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
“竹”是本文的线索,从全文看,作者对竹先后怀有怎样的感情?文中多次写到“问竹”,这样写有何妙处?
文中“我”与“父亲”都以竹为知音,请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小题1】①表现了作者爱竹、爱雨的感情或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竹、对雨的喜爱,父女相守的欢愉;②通过看竹听雨,以雨打竹声引发思念之情或为下文铺垫;③衬托人物成长历程中因感时伤怀而不宁静的心情或衬托作者伤感的心情。
【小题2】一方面,这段时光是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作者因父恩而感动或感激的是父女相依中或感激的是父女相依中,父亲通过《示儿诗》给予自己的关爱;一方面,作者又因父亲病重和不息的战乱而感到郁闷或凄恻的是父亲在战乱中病情日益加重。
【小题3】(1)第一问:怀有①父女相守的依恋和爱竹爱雨的喜悦;②父亲病重的忧虑和求竹保佑的虔诚;③看到竹林成为废墟的悲伤和看到新笋尖长出的大喜过望。
(2)第二问:多次写“问竹”:①反复点题,深化主旨;②使文章的线索清晰;③强化了思乡怀亲的感情。
【小题4】本文通过对家乡竹林的怀想或回忆与父亲相守,引竹为知音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或亲人)的真切怀念,对家乡故土的深切依恋。
【小题1】评分标准:本题4分,缺一点扣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评分标准:本题4分。“感激”和“凄恻”的原因,各2分。
【小题3】评分标准:本题6分。第一问共3个要点,每点1分;第二问也涉及了3个要点,“点题”“明线索”“强化”,各1分。
【小题4】评分标准:本题3分。“思念亲人”和“依恋故土”两个要点。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