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咏梅月①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②云僽倦,格调还依旧。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②僝(chán):折磨。与“僽(zhòu)”同义。
(1)分析上阙“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瘦”字的表达效果。(4分)
(2)“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14.⑴“瘦”,清瘦,瘦劲,运用比拟手法,(2分)形象地表现了梅枝铁骨铮铮、遒劲有力的姿态。(2分)
⑵这两句以物喻人,明写梅、月虽屡遭雨、云的折磨,却始终未改品质,(2分)实则抒发了词人信念坚定、不改初衷(虽遭打击、不屈不挠)的精神。(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0 分)
1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2) 题。
真珠帘·山村水馆参差路①
宋·陆游
山村水馆参差路。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鸾台鳌署②。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③ 独语。
自古儒冠多误。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醉下白苹洲,看夕阳鸥鹭。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休顾。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
【注】①本词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增讨本)。②鸾台:借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鳌署:指翰林学士院。③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典出《晋书·殷浩传》:“浩虽被融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词人善用比喻,上片中以“残春风絮”自喻,以“镜里新霜”喻白发,都很巧妙。
B.、考察“书空独语”中“书空”一词的来源,我们可以推知此词作于作者贬谪期间。
C.、“早不扁舟归去”中“扁舟归去”与“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弄扁舟”都指退隐。
D.、“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是说词人为报效国家抛弃了富贵安逸生活,却只做了四处奔波的小官。
E.、化用前人词句是本词的特色,如“一蓑烟雨”就来自苏轼词“一蓑烟雨任平生”。
(2)本词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6分)
14、(1)(4分)B D(B、“可以推知”错。D、“抛弃了富贵安逸的生活”错。)(每项2分,多选不给分)
(2)(6分)①羁旅漂泊的悲苦,如“感羁游……何处”句,以柳絮为喻,抒发了四处漂泊不知归根何处的悲苦。
②年华老去事无成的自伤和无奈,如“镜里 ”句,写镜里白发新生而自伤,又着一“空”字,表现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可奈何。
③未及早归隐的遗憾或对隐逸的向往,如“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句就直接用“悔”字写自己没有“早扁舟归去”的遗憾,“醉下”句描绘出一副醉看夕阳鸥鹭的闲适图景,含蓄地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
④报国无门(仕途不顺)的牢骚与愤激。综合“儒冠多误”“菰菜莼羹……青衫尘土”等句,可见词人有才无位、仕途坎坷的牢骚,而其未及早归隐的遗憾和对归隐的向往,其实也饱含报国无门的愤激。(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②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③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④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⑤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⑥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⑦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⑧芼(mào):择取,挑选。
8. 全诗巧妙的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9.诗中大量运用了双声叠韵和叠字等手法,如:“关关”“参差”“窈窕”“辗转”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分析其作用。(6分)
8. 本诗开头以雎鸠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其次以荇菜的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最后以对荇菜采之,芼之,兴起追求淑女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9.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14.BE( 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E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们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15.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
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 (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分)
14.(1)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1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1分)词人从对方落笔,更加委婉地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2)“打头风浪”阻挡“画船”表现作者归家遇阻的愁苦,(1分)“春浦渐生迎棹绿”表现作者接近家乡的喜悦,(1分)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
E.下片的结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15、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6分)
14. A B(A项应是这首词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B项应是对赤壁战争的描写,苏词简略,戴复古的词描写具体生动。)
15.同:都是用来作反衬。(2分)异:苏轼词是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2分)戴复古词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11分)
浣溪沙
红桥怀古次王阮亭韵
王又旦
几簇渔航映碧流,数星萤火野塘秋。繁华犹说是扬州。
山外寒烟凝旧恨,亭前暮雨滴新愁。何人吹笛酒家楼。
【注】(1)王又旦(1636-1687),字幼华,号黄湄,文采风流,官声诗名并重,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8. 上阕前两句中白天到夜晚的画面有怎样的变化,请分别概括画面特点并简要分析。(6分)
9. 请简析下阕中“滴”字的妙处。(5分)
8. 白天之景:明丽、优美。红桥江边,渔船聚集,江水碧透,风和日丽。夜晚之景:清净、深邃。远处渔火,星星点点,野塘夜色,空寂凝重。(如答星光点点,萤火虫飞舞也可给分)
9.“滴”滴落之意。日暮时分,细雨滴落,新愁无限,一个“滴”字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雨滴,化抽象为具体(“滴”字以雨滴喻愁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连绵不断的愁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浣溪沙·忆旧①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②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14.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
C.“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
D.“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E.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
15. 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14.C E (C“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不对,应是表达了作者时光流逝之感;E“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无中生有。)
15. ①将过去“朱颜绿发”与现在“秋鬓数茎霜”进行对比,抒发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②运用比喻,表达了人生如梦、聚散无常的无奈;③直接抒怀,充分显示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超然物外的旷达;④运用典故,委婉的表达出对陈海州的爱戴、感激。(答出三点即可)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千秋岁·数声鶗鴂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注:鶗鴂(tíjué):即子规、杜鹃。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亦泛指短弦、小弦。
(1)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3分)
(2)“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3)简要赏析下阙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4分)
10.(1)上阙描绘了春天逝去、花木零落、梅雨连绵、柳絮飘飞(1分),衰败凄凉的残春之景(2分)。
(2)比喻(1分),把心比作那双丝编制的网,中间有千万个连心结(1分);表现了爱情受到抑制时抑郁不舒的心境和对爱情贤贞不移的信念(2分)。
(3)借景抒情(1分)。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1分),衬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幽怨和寂寞之情(1分);以景作结,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叶梦得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①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②,水阔烟波渺。
【注】①故:依旧,仍然。②采菱,采菱女,代指歌女。
(1)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6分)
(2)赏析这首词的结句。(5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1.(1)写出了夏夜的静谧。(1分)选取了夏夜有代表性的景物,(1分)从视觉、听觉的角度,(2分)运用反衬手法,以明衬暗,以声衬静。(2分)
(2)以景语作结,借景抒情。(2分)以水阔写出故乡渺远,(1分)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1分)烟波浩渺又表达了诗人迷离怅惘之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