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交时,此道今人弃如土。
(1)首联“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是有名的诗句,描写了当时什么样的世态,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2)本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人们之间,像天空中反复无常的云雨,得势时聚在一起像云,失势时纷纷散开像雨,这是世态炎凉的真实写照。抒发了诗人的愤慨和辛酸。
(2)正反对比的手法。以“管鲍之交”与“翻云覆雨”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世无知交的愤慨,抒发诗人对纯真友情的渴望。鲜明深刻。(用典。用“管鲍之交 ”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纯真友情的渴望。言简意深。)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__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②后人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作简明解说。(2分)
(2)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3分)
(3)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1)七言律诗(或七律)。(1分)特点: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用韵、平仄、对仗只要求答出一点即可给1分)(2)① “凄清”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可得3分)(2)用云雾、残星、秋雁、菊花、枯荷以及高楼的笛声,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凉的意境。抒发了羁旅思乡归隐的感情。(意象特点或意境概括2分,感情1分,共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作于至德三年(758)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之时。
(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分)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3分)
(1)(3分)诗歌颔联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技巧。“老至”与“居人下”对比,写自己年事已高,却反遭贬而居于卑位。“春归”与“在客先”对比,写新年伊始,春归人间,自己却羁绊天涯。表达的是谪迁岁月中的哀愁心境和佳节将至的伤感情怀。
(2)(3分)诗歌尾联运用了贾谊的典故。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而为权贵谗毁,流放为长沙王太傅。诗人借这个典故暗指自己因谤被贬,抒发与贾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并担心滞此难返,产生“从今又几年”的忧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奠飞霜。
(1)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3分)
答:
(2)“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5分)
答: 。
(1)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2)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2分)。
以上两题不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叙述。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6分)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 瑶瑟怨:这首诗写女子别离的悲怨。
(1)《瑶瑟怨》中“十二楼中月自明”的“自”字很有感染力,请赏析。(3分)
答: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大雁,请分析其中各自作用。(3分)
答:
(1)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和对团圆的期盼,(1分)但月本无情,仍自顾自地照着,以一个“自”字写出月的无情。(1分)又以月的无情突出女主人公的孤寂、哀怨。(1分)
(2)前一首诗中,作者借大雁春来北飞来反衬自己不能北归的哀怨。(1分)后一首诗中,作者用大雁的叫声来以有声写无声,以“声”写“寂”。渲染环境的清冷静寂。(2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小池风物有哪些特点?怎样表现的?请答出两点。(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深刻寓意?概括地谈谈你个人的体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小巧,所选风物均有“小”的特点,泉眼,细流,小荷,尖尖角,尖尖角上的蜻蜓自然是小蜻蜓,再加上“小池”,总体形象小巧玲珑。②灵动,“惜”“爱”“露”“立”写出池中风物的动态美。③有情感,泉眼对细流的“惜”,以小池为妆境的绿树对丽日下柔波的“爱”,蜻蜓对小荷的期盼和依恋,都饶有情趣。(2)①大自然万物互相依存,亲密和谐。②新生事物稚嫩却充满生机。(答出一点即可,答“生态平衡”也对。)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白居易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诗中的第六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你从表现诗意的角度分别说说选用“蜂”还是“峰”各有什么不同。
选用“蜂”,着眼于表现梅花馥郁的香气。梅花尽管是在山中冷僻之处开花,仍然有蜜蜂来光顾,这就凸现了梅花的魅力,借以表达诗人认为只要有才华、自有知音的意蕴。
选用“峰”,着眼于表现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生长在偏僻的山中,自有山峰映衬,超凡脱俗。这是用拟人手法来抒发诗人孤高自傲的情怀。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①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②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③夷歌数处起鱼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④漫寂寥。
注:①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略蜀地,而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相继死去。②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③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④谩,任便
胡应麟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之一,请你谈谈本诗如何扣题?联系相关诗句,说说景物与作者情感的抒发中起什么作用?
:诗人围绕题目“阁夜”,从几个重要侧面书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又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事。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近之概。
首联诗人面对“岁暮、霜雪、寒宵”之寒冷凄怆的夜晚,怎不感慨?颔联用“鼓角、五更、声悲壮”等意象的组合,自然传达出兵革未熄、战争频仍的气氛;而下句天上玉宇无尘,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两句一对比,就把诗人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在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的伟丽景色中蕴涵诗人深沉悲壮之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僻字难典]陂(bēi):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1.这首诗所写的 是一个很关键的字眼,正因为环境如此,它才可以即使也能够逃过_____ 的厄运。
2.“身影妖娆各占春”中的“妖娆”的意思是指杏花的______________ 。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诗中是通过____ 、________ 这一词语来体现的。
3.这首诗通过对赞美杏花的优秀品格,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坚持改革的政治理想。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
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
5.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下列诗句的写法和所咏花的品格与此相似的一项是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过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北陂杏花》1.陂 吹作雪 碾作尘2.婀娜多姿 纵被 绝胜3.甘于静默、淡泊自赏(意思对即可,或答“保持纯洁,不被玷污”也可。)4.D(末句“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5.C(A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B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虽有对比,但表现的是海棠矜持、自重和谦让的品格;C出自郑思肖《寒菊》;D出自司马光《客中初夏》,虽有对比,但“向日葵”比喻新主。)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