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大概)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往 ) B: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加快)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 C: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谷仓)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大多数人) D:①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长矛)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突然)
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许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年老的聚集在了一起。 B: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终将归结于消灭。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让深潭中潜伏的蛟龙起舞,让船上被抛弃的妇女哭泣。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知道这些终究不能突然得以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7.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皆白衣冠以送之 D:所以游目骋怀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大概)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往 ) B: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加快)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 C: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谷仓)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大多数人) D:①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长矛)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突然)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速,引申为“洪亮”) ②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边,“天际”即天边) B: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往、到) 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奇特,特异) C: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竟,简直)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需要) D:①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沿着)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骤然,突然)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君欲何往 D: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下列各句加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寄蜉蝣于天地 C:羡长江之无穷 D:托遗响于悲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赤壁赋》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 危:端正 B.下江陵 下:顺流而下
C.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打鱼 D.知不可乎骤得 骤:屡次
17.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因此应纵情自然、及时行乐。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抒情,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18.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6.B
17.A
18.向西可望向夏口,向东可望向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B项,下,攻占。①<名>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②<形>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③<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下赏。”④<名>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⑤<动>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又】<动使动>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⑥<动>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⑦<动>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下。”⑧<动>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⑨<动>下达;颁布。《<指南录>后序》:“维扬帅下逐客之令。”⑩<动>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⑾<动>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⑿<动>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⒀<量>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⒁<名>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17.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A项中,客人感慨人生短暂,但并没有表达纵情自然及时行乐。
1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0.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11.翻译下列语句。
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8.B
9.D
10.C
11.(1)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2)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解析】
8.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实词。解答本题要求将实词带入原文中理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三)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五)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六)、借助字形推断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题中B中举匏樽以相属 举:拿起。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先来看选项, 例句与D均为宾语前置句。A为状语后置句;C为被动句;B为普通疑问句。特殊句式中还有一种:定语后置句。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答案是C.慨叹人生无常。这是对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要结合文章背景: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第(1)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尊称,相当于“您”;“渔樵”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捕鱼砍柴”之意;“侣”和“友”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把(鱼虾和麋鹿)当成伴侣和朋友”之意。第(2)中,“于”在“须臾”片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2)____________,佳木葱茏而可悦。__________,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博我以文,___________,欲罢不能。 (孔子《论语》)
(5)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_____!(晏殊《蝶恋花》)
①三杯两盏淡酒/却是旧时相识
②丰草绿缛而争茂/草拂之而色变
③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④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约我以礼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山长水阔知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