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对方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与之签订合同:

(一)未依法登记设立的单位、组织; (二)单位内设机构、部门,但获得授权的除外; (三)超越经营范围、超资质经营的; (四)无履约能力或者履约能力差又无可靠担保的; (五)信用、信誉不佳的; (六)有巨额债务,存在潜在履约困难的; (七)存在其他不宜签约的情形。

在“仓卒之间,何所趋赖”中,“趋赖”之义为()

A:趋向 B:依赖 C:奔跑 D:往前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个体面临的目标既诱发了接近趋向,又诱发了回避趋向的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俯仰:应付,周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 B:二虫又何知 之:这鹏徙于南也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C:之所趋异也 用:使用而流俗人之言 用:采用,听信 D:臣具表闻 以:用谨拜表闻 以:表目的关系

下列各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①忠告而善道之 ②取于吴,为同姓 ③孙以出之 B: ①吾其被发左衽矣 ②归孔子豚 ③孔子时其亡也 C: ①邦有道,则知 ②夫子之说君子也 ③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D: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则民无所错手足 ③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21-22题(共6分)

材料一: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

材料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

注:①女乐,女子歌舞队。

②季桓子,鲁国上卿。

21.材料二中孔子下车想要和接舆说话,接舆为什么“趋而辟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材料一中,孔子选择逃避,即离开鲁国。两者有否矛盾,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示例:接舆唱歌只想点醒孔子,世道混乱,个人无法挽回。(1分)多说无益,更怕孔子劝说。(1分)

22.示例:不矛盾。(1分)材料二体现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1分)材料一中所说的是鲁国的权臣醉心于享乐,孔子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孔子选择了周游列国,寻找实现理想的地方。(2分)这也符合孔子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思想。(3分)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1分)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 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而已,所以我并不赞同。(3分)

 

21(命题思路:原创,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思想的把握,材料一为课外,材料二为课内。考查“知其不可而为之”与“中庸之道”。)

22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知识深度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预估难度

论语/文本研读

理解和探究

鉴赏/理解

0.60

(命题思路:原创,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思想的把握,材料一为课外,材料二为课内。考查“知其不可而为之”与“中庸之道”。)

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组:

A:前言戏之耳 予之不仁也 B:末之也已 子之武城 C:偃之言是也 天下之恶皆归焉 D:使子路反见之 不得与之言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3.“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1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 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3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__,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__,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