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沛公奉卮酒为寿

加点字的用法与“臣活之”中的“活”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B.沛公军霸上

C.范增数目项王 D.刑人如恐不胜

从用法特点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字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同的一项是( )

A.函封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籍吏民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C.因循守旧 D.余因得观遍群书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译文: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译文: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沛公奉上一杯酒,给项伯祝健康,相约结为儿女亲家。

(2)现在别人有了大的功劳却攻打他,这是不讲道义的。

(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小题1】A “要”=邀,B“倍”=背C“蚤”=早

【小题1】止,使……止

【小题1】籍  :登记

【小题1】因:趁机。A依靠 C沿袭 D因此

【小题1】(1)大意1分;“为寿”1分;“婚姻”1分。

(2)大意1分;“而”1分;“义”1分。

(3)大意1分;“所以”表原因,1分;“出入”1分;“非常”1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 目:用眼示意

B.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鸟的翅膀

C.则与斗卮酒 与:给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樊哙侧其盾以撞 B. 拔剑切而啖之

吾其还也 夜缒而出,见秦伯

C. 欲诛有功之人 D. 窃为大王不取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公为我献之

翻译下列语句。

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

⑵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根据文段情节,简要概括范增、樊哙二人的性格特点。

答: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⑴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⑵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小题1】

⑴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果敢坚决(2)勇猛粗豪,不顾生死;粗中有细,勇中有谋。


解析:

【小题1】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小题1】之:均作结构助词,作定语,的。A其:上句,作定语,他的;下句,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B而:均为连词,上句,表顺承,可不译;下句,表修饰,可不译。D为:上句,动词,认为;下句,介词,替,给。

【小题1】⑴计分点:不、若属、为所。

⑵计分点:遣、出入、非常。

【小题1】意思对即可,各2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谷阝……”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拨剑起舞。项伯亦拨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下列句中的“之”字,与“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中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者有小人之言 B.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各项中画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余骑 (使动用法,使-------随从)

B. 若入前为寿 (如果)

C.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请允许我)

D. 至鸿门,谢曰:“······” (道歉)

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良曰:“长于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因击沛公于坐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明知“鸿门宴”杀机四伏,不是一次真正的宴会,刘邦为何还要“赴宴”呢?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从宴前形势看,项强刘弱,刘邦必须“赴宴”。  

B.仗着和项伯有“婚姻”关系,项王讲感情,不会杀刘邦。  

C.项王一向自高自大,刘邦会见机行事,投项王之所好,以满足其虚荣心,躲过这一关。  

D.不去“谢项王”,会立即遭受全军覆灭之灾。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项庄拨剑起舞,项伯亦拨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 ①不这样做,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②项庄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象鸟的翅膀一样掩护沛公,项庄不能杀沛公。


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①黥②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虔;人名。 ②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既具,未布, 既:已经

B.令行于民期年, 期年:满一年

C.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给:供给

D.太子君嗣也 嗣:继承人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荆轲知太子丹不忍。

C.于是太子犯法。 D.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 贾

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2)民怪之,莫敢徙。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小题4】取信于民。

【小题5】(1)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金子。

(2)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


解析:

【小题1】给:富足。

【小题2】穷困:走投无路,于是:正当这时,不行:不能推行。

【小题3】略

【小题4】1分,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等均可。

【小题5】(1)介宾后置和定语后置各1分,“予”1分,全句1分。

(2)2分。“怪”“徙”各1分。

译文:秦孝公已经决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变法,又担心天下人对自己非议。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D.失其所与,不知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替代 ④替

B.①驻军 ②执掌事务 ③交换 ④被

C.①驻军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替代 ④给予

D.①军队 ②管理事务 ③交换 ④是

下面列举了烛之武的一些话语,这些话语中对秦国有利的一句是

A.亡郑以陪邻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邻”的意思是:增加邻国的土地。

C.君之所知也

“所知”的内容是“晋军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墙将焦、瑕两地划给秦国了”。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君图之”意思是:希望秦君考虑损晋利秦这件事。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B


解析:

【小题1】B.说——悦  C.以——已  D.知——智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A.“其”指郑国  C.没划给秦国  D.损秦利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大禹治水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致于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注]甚,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史记·夏本纪第二》)

[注]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六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 不违:依从

B.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不成:不行,不可以。

C.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 乘船:乘坐船只。

D.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常、卫既从,大陆既为

B.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C.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以告成功于天下

D.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夹右碣石,入于海

下列四组句子。分表表现大禹“敏给”和“克勤”的一项是( )

A. ①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②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B. ①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②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C. ①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D. ①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②天下于是太平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禹的声音和身躯都非常标准,借此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

B.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到惩罚,他对此感到难过,当他接受了治水的命令后,与益和后稷一同到任,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终于治水成功。

C. 治水期间,他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

D. 治水成功后,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译文:

⑵六府甚,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译文:

【小题】C

【小题】B

【小题】B

【小题】C

【小题】⑴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重点词语:“卑湿”“调”及重点句式定语后置)⑵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重点词语:“甚”“交正”“慎”等)


解析:

【小题】A.不违:符合,遵守。B.不成:无所成就,不成功。D.至于:到达。

【小题】 A.动词,是/动词,治理;B。副词,于是,就;C.连词,表目的,来,可不译/连词,表并列,并且;D.介词,向/介词,到。

【小题】A项①说明他的节俭和无私;C项①说明他关怀民众;D项②说明治水的结果。

【小题】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应在刚上任之时,C项的表述颠倒了顺序。

【小题】无

参考译文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韩安国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①__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②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注释:①扞:通“捍”,抵御 ②冲风:由下往上刮的强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安国坐法抵罪 抵:抵偿

B.田甲曰:“然即溺之。” 溺:用小便浇灭

C.安国及大行王恢将 将:将领

D.群臣议者多附安国 附:赞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__于东界。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C.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所为

D.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早年受过韩非学说的影响。他曾经受命和张羽一起成功地阻挡了吴楚军队,并显示出持重的性格特点,还由此成名。

B.狱吏田甲在韩安国因果入狱后侮辱他。韩安国被重新起用后,田甲吓得离职潜逃。是韩安国叫他回来就任原职,以后能友好地对待他。

C.韩安国曾经以五百金向亲贵田蚡行贿,再加上天子对他的印象也比较好,他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为御史大夫的高职。

D.与匈奴“打”还是“和”?韩安国认为虽然当时匈奴的国土不是很广,国家的力量也不是很强,但是“打”毕竟有许多的弊端,选择“和”比较好。

8.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

译文:

(2)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译文:

(3) 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译文:

5.C 

6.A  

7.D

8  (1)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

 (2) 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

(3)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解析:

5.C(领兵前往)  

6.A(均为介词“在”;B连词“因为”/介词“用”;C代词“他”/代词“他们”;D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D(韩安国关于土地和人口的观点是对汉军攻打匈奴是否有利的分析,不是叙述匈奴目前的状况)

8  (1)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

 (2) 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率”“复”“倍”各1分,全句意思1分)

(3)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罢”“全”“制”“敝” 各1分,全句意思1分)

附文言文翻译: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适居睢阳。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国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汉朝太尉,受宠幸而掌大权,韩安国拿了价值五百金的东西送给田蚡。田蚡向王太后说到韩安国,皇上也常说韩安国的贤能,就把他召来担任北地都尉,后来升为大司农。闽越、东越互相攻伐,韩安国和大行王恢领兵前往。还没有到达越地,越人就杀死了他们的国王向汉朝投降,汉军也就收兵了。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并 ②禽 ③举 ④副 ⑤恤 ⑥说 ⑦遣还 ⑧罢 ⑨得 ⑩躬 ⑩犊 ⑩课

2.翻译:

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1.①同时 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

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

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

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

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


解析: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译文】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称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现。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尚:崇尚

B.其妇归宁于家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C.视事四年 视事:就职治事

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案:立案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好之,遂就经学 B.为奉贼所略,遂至于此

(余)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何以识黄昌邪D.昌乃出足示之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

①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 ②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③悉为断理,莫不得所④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⑤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⑥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悉数杀死,使大姓们吓得发抖。

B.黄昌任蜀郡太守时,有七百多人前来诉讼,黄昌都给予了合理的判决处理。

C.黄昌任州书佐时,他失散多年的妻子和他相认,他们抱头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D.黄昌任陈相时,认为彭氏妇人行为放纵,将其收捕入狱,并杀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译文:

⑵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

译文:

1.D

2.C

3.C

4.C

5.⑴黄昌暗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盗首分条列出各县中强暴之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派人分头全部捕捉,无一漏网。

 ⑵她的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哪里诉讼,自责,黄昌疑心犯人的母亲不像蜀人,就问她原因。


解析:

1、(追究,查办)

2、(什么/为什么)

3、略

4、(与妻子相认,不是在任州书佐时)

5、①大意对,给2分,“条”1分,“分遣”1分

②大意2分,“诣”1分,“所由”1分

参考译文: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出身寒微,居住的地方靠近学校,多次见到儒生们在校学习行礼,因此喜爱学问,学习经学。他又懂得法律文案,因此在郡中任决曹。当时州刺史巡行所属部域,见到黄昌,很赏识他,就征召他为从事。

后来黄昌担任宛令,处理政事严厉凶猛,喜欢揭发奸邪。有人偷了黄昌的车盖,黄昌开始并不声张,后来才秘密派出亲信到他部下贼曹的家里,并突然找到赃物,于是把贼曹一家悉数收捕,同时杀死。大姓们见此吓得发抖,都称黄昌神明。

朝廷提拔有才能的官员,黄昌升为蜀郡太守。前任太守李根年老,为政糊涂,百姓多被侵害蒙冤。等到黄昌到任,吏胥百姓前来诉讼的达七百多人,黄昌都给予判断处理,无不合理。他暗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盗首交代各县中强暴的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派人分头捕捉,无一漏网。以前的奸恶之人,都逃亡到其他郡境。

当初,黄昌担任州书佐的时候,他妻子回娘家,遇到盗贼被劫走,因此流转到蜀地成了别人的妻子。她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投案责备自己。黄昌怀疑犯人的母亲不像蜀人,就问她原因。她回答说:“我本是会稽姚戴次公的女儿,州书佐黄昌的妻子。我曾因为回家,被强盗掳掠,于是流落到这里。”黄昌大惊,叫她上前并说到:“怎样识别黄昌呢?”她回答说:“黄昌左脚心有黑痣,常自称当官至二千石。”黄昌于是伸出脚来给她看。两人因此相抱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黄昌在职四年,被征召,再迁为陈相。县里人彭氏原来骄横放纵,在大路边建造高楼。黄昌每次出行巡视县境,彭家的妇女就登楼去看他。黄昌很不高兴,就下令收捕入狱,治罪杀了她们。

又升为河内太守,再转为颍川太守。永和五年,被征召担任将作大匠。汉安元年,升为大司农,又贬为太中大夫,死于任上。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 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 。”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殽 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绝诸侯之地 绝:穿过。

B.使人让蹇叔曰 让:延请

C.道遇秦师 道:在路上

D.晋文公适薨 适:刚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重图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B.邃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C.智不至则不信。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师之不反也从此生。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穆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 )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⑤先轸遏秦师于殽 而击之。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穆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

不肯相信。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

精神可嘉。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穆公

预料的。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小题】A


解析:

【小题】(让,责备)

【小题】(“乃”都表顺承:A“其”,前—表祈使,后—表假设;C“则”,前一是“就”,后一是“却”;D“也”,前一在句中舒缓语气,后一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小题】(①②③句都不是。)

【小题】(不是“对方”,应是晋国)

参考译文:

先前秦穆公出兵偷袭郑国,蹇叔劝谏说:“不行。我听说,偷袭别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一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都是凭借士气旺盛和力量强大,因此攻打敌人能消灭它,退却能够迅速撤离。现在行军几千里,还要穿过其他诸侯国去偷袭郑国,我认为这不行。请您慎重考虑。”秦穆公不听蹇叔的意见。蹇叔把军队送到城门外,哭着说:“军队啊,我看着你出征却看不到你回来啊。”蹇叔有两个儿子叫申和视,参加军队一起出征。蹇叔对他的儿子说:“晋国如果阻击我们的军队一定在殽山。”秦穆公听说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我出兵打仗,还不知结果怎样,现在你哭着给军队送行,这是给军队哭丧啊。”蹇叔回答说:“我不敢给军队哭丧。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跟军队一起出征,等队伍回来时,不是他们死了,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才哭的。”秦军经过周地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将要西行到周地做买卖,斗路上遇到秦军,弦高说:“哎呀!秦军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立刻让奚施回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伯的命令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本来听说贵国军队要来,已经好久了。贵军没有来到,我们国君和战士们私下替贵军担心,惟恐你们的士兵疲劳以及干粮缺乏。派我用玉璧犒劳贵军,用十二头牛提供膳食。”秦军三个主将害怕了,商量说:“我军行军数千里,多次越过其他诸侯的国土去袭击郑国,没有到达而人家已经先知道了,他们的防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就)回师撤离。这时候,晋文公刚刚死去,还没有安葬。先轸对晋襄公说:“秦军不可不攻打啊,我请求攻打它。”晋襄公答应了。先轸在殽山截住秦军进行攻击,大败秦军,俘获秦国的三个主将回国。这不是秦穆公想要在殽山失败,而是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智力达不到就不相信。不信(蹇叔的)话,军队回不来(的结果)就是由这造成的,所以智力达不到所形成的害处很大呀。(文本节选自《吕氏春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