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盂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盂,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致酒于宣孟。宣盂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今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盂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盂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吾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齐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选自《吕氏春秋·报更》,有删减)

【注】①髋(wěi):弯曲。

1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食足以天下之贤者 食:供养

B.行乞而憎自取 羞:使……羞

C.济济多士,文王以 宁:安宁

D.故善说者,其势,言其方 陈:陈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文王所以王也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宣孟曰:“名为谁?” 君子博学目参省乎己

C.先君之庙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D.自在危厄之中 王曰:“是其甚与?”

1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B.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C.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D.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即使小,只要用钱财对待天下的贤士,国家就会安定,百姓也会免除灾祸。

B.在去绛的路上,赵宣孟遇到一个饿倒的人,赵宣孟不仅给了他食物充饥,还又给他肉干和钱财。

C.孟尝君对淳于髡以礼相待,后来在淳于髡的劝说下,齐国出兵保全了薛。

D.齐国出兵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救薛国,更是为了保护在薛国的齐先王宗庙。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

(2)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14.B

15.D

16.C

17.A

18.(10分)(基本上每句1分,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

(1)(他)反/转身快跑回答说:“为什么问名字/问名字干什么呢?我是弯曲的桑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与兵士搏斗而死。赵宣孟于是得以活命。(重点词语:反、走、何以、斗、遂)

(2)劝说而不被听从,责任不单单在被劝说的人,也在劝说者自己。

【解析】

14.

试题分析:B项中,把“羞”解释为使动用法,认为是“使……羞”的意思,代入到原文中,就会发现句意不通,由此可判断出此解释是错误的,“羞行乞而憎自取”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句意应该是“以去乞讨为羞”,所以“羞”应为意动用法,以……为羞。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15.

试题分析:D项,两个“若”都是动词,像,好像。A项,前一个“之”,助词,定中之间,相当于“的”,不译;后一个“之”,代词,我。B项,前一个“而”,代词,你的;后一个“而”,连词,表递进。C项,前一个“焉”,代词,那里;后一个“焉”,语气词,可译为“啊”。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②位置分析法。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③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④语境判定法。要理解一个虚词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⑤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⑥标志识别法。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6.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上文说“孟尝君于薛,荆人攻之”,说孟尝君在薛地的时候,楚国人攻打他;后文是“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吾无以复侍矣。’”是孟尝君感谢淳于髡帮助了自己,可判断出画线句中“淳于髡为齐使于荆”是说淳于髡为齐国出使到楚国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和B项。“还反”“过于薛”,是说出使出回来,经过薛,是两件事,中间应断开,可排除D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17.

试题分析:A项,“钱财”之说不全面,选文开头“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强调的是礼敬贤才,“钱财”只是其中一方面。况且文中也无“百姓也会免除灾祸”之说,文中所举的两个例子“赵宣盂之所以免”“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都没有提到“百姓”如何。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18.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注意重点字词句式的落实,如:(1)句子开头省略了主语“他”,翻译时应补上;“反”,返回、转身;“走”,跑;“何以”,“以何”的倒装,为什么;“斗”,搏斗;“遂”,于是。(2)劝说而不被听从,责任不单单在被劝说的人,也在劝说者自己。“说”,劝说;“任”,责任;“独”,单单;“所说”,被劝说的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现在虽然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还是容易做到的。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孟(赵盾)免于被杀、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所在。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贤士,不可以用高傲的姿态使他受到屈辱。

从前,赵宣孟将要到蓟 jì国都绛jiàng邑去,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那里起不来的人,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赵宣孟对他说,“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宣孟给了他两块干肉,他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家有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肉留给她。”赵宣孟说:“你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给你。”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过了二年,晋灵公想杀死赵宣孟,在房中埋伏了兵士,等待赵宣孟到来。灵公于是请赵宣孟饮酒,赵宣孟知道了灵公的意图,酒喝到一半就走了出去。灵公命令房中的士兵赶快追上去杀死他。有一个人追得很快,先追到赵宣孟跟前,说:“喂,您快上车逃走,我愿为您回去拼命。”赵宣孟说:“你名字叫什么?” 他反身快跑回答说;“问名字干什么?我是弯曲的桑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与灵公的兵士搏斗而死。赵宣孟于是得以活命。这就是《尚书》上所说的“恩德再微也无所谓小”的意思啊!赵宣孟对一个人施恩德,尚且能使自身活命,更何况对万人施恩德呢!所以《诗经》上说:“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的屏障。”“人才济济,文王因此安康。”君主怎么可以不致力于爱怜贤士呢?贤士是很难了解到的,只有广泛地寻求才可以,广泛地寻找,就不会失掉了。

孟尝君在薛的时候,楚国人攻打薛。淳于髡为齐国出使到楚国去,返回的时候,经过薛。孟尝君让人以礼相待并亲自到郊外送他,对他说:“楚国人攻打薛,如果先生您不为此担忧,我将没有办法再侍奉您了。”淳于髡说;“我遵命了。”到了齐国,禀报完毕,齐王说:“到楚国见到了什么?”淳于髡回答说:“楚国很贪婪,薛也不自量力。”齐王说;“说的什么意思?”淳于髡回答:“薛不自量力,给齐先王立了宗庙。楚国贪婪而攻打薛,薛的宗庙必定危险。所以说薛不自量力,楚国也太贪婪。”齐王变了脸色,说,“哎呀!先王的宗庙在那里呢!”于是赶快派兵援救薛,因此薛才得以保全。所以善于劝说的人,陈述形势,讲述主张,看到别人危急,就像自己处于危难之中,这样,哪里用得着极力劝说呢!极力劝说就鄙陋了。劝说而不被听从,责任不单单在被劝说的人,也在劝说者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含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唯君之 图:考虑、计划

B.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C.将取之 焉:怎么、为什么

D.又欲肆其西 封:边境、疆界。

9.下列各项中对词类活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夜:名词动用

B.既东封郑 封:名词使动

C.若不阙秦 阙:使动

D.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名词作状语

10.下列各项对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宾短语后置

B.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C.夜缒而出,见秦伯 判断句

D.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11.下列对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别的国家,鄙视远方的人,您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B.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做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C.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做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赔偿呢?

D.越过别的国家,鄙视远方的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陪给邻国土地呢?

8.C

9.A

10.C

11.B

【解析】

8.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C项,“将焉取之”中的“焉”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分析,“焉”应解释为“哪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B项,可以联系句子的语境分析其意思。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A项,“夜缒而出”中“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夜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词类活用中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分别为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本句中“夜”的活用属于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C项,“夜缒而出,见秦伯”,不是判断句,是省略句,省略主语烛之武。

【考点定位】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格式。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3)动词“为”表判断。(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5)否定判断。而省略句是古人写文章,常常为了语言的简练,在不影响表情达意的情况下,行文时便省去一些重复的词语,这种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C项,“夜缒而出,见秦伯”是省略主语烛之武。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此题以选择题型出现,需要翻译的画线句子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首先要找出句中关键词翻译,如“鄙”,把……当做边邑;“远”, 远方的国家;“焉”,哪里,为什么;“陪”,增加。再根据上下文意进行全句翻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有战乱

B.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胜:尽

C.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打开官仓

D.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 罪:责怪

2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鼓之

B.弃甲曳兵走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王好战,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D.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2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文章感情充沛,爱憎分明,辞锋犀利。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等。

B.孟子的王道分两个阶段:使民无憾的王道之始和富民兴教的王道之成。养生丧死无憾,可以说是温饱阶段;到了“衣帛”“食肉”,则可以说是达到富裕阶段了;更重要的是大办教育,申之以孝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孟子揭露邻国国君的行为,梁惠王“移其粟于河内”,说明他并不是“不知检”、“不知发”的人。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本文彰显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20.A

21.D

22.C

【解析】

20.

试题分析:A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A项“然”前句为代词,这样;后句为形容词词尾。B项“而”前句为连词,表修饰;后句为连词,表转折。C项“以”前句为介词,用;后句为介词,按照。D项“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C项“揭露邻国国君的行为”错,应是揭露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8.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10.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7.B 

8.A

9.C 

10.(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

(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这段话断句借助意思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错。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仅为皇子),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继承人的原则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继承顺序是以嫡子优先、年长优先。嫡子【正妻(皇后)所生之长子】中,最年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如没有嫡子,则由庶子(非嫡所生之子)中年长者为继承人。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有误。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有误。

10.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包括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等。能力层级为B。第(1)小题中“使使”意为派遣死者,前一个“使”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献之秦”需要调整语序;“复”意为又,主要考查字字落实的翻译技巧。第(2)小题“传”字的翻译对高一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不设得分点,“客”活用为动词是重要知识点;“于”字表被动,“高渐离也”是典型的判断句,此题偏重于考查句式,但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传”字的翻译对高一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不设得分点,“客”活用为动词是重要知识点;“于”字表被动。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__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 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 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节选自《贾谊· 过秦论(中)》)

注释:①元元:善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民弊 罢:同“疲”,疲惫。

B.秦战国而王天下 离:经历

C.仓廪 发:打开

D.吏不能 纪:记载

1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

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第一段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第二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第三四段以秦二世为例,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

B.选文与《过秦论》(上)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

C.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客观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

D.《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2)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10.C

11.D

12.B

13.B

14.(1)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2)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

【解析】

10.

试题分析:联系前后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缟素”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在穿丧服期间,要与后文相连,排除A和D项。“功臣之后”表意完整,意思是“功臣的后代”,不可断开,故排除B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D项,“吏不能纪”源自文章最后一段,文中的语境是“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天下多事”,“吏”的职责是“治理”,而不是“记载”,故“纪”应解释为“治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本题的D项,“纪”应结合语境解释。

1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释褐”指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有误,选文中没有提到“反对统治者‘废王道’”;选文第二段提出的观点是“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意思是“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B对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有误,文中第二段明确说明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和尽量直译,找准句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1)“离”的意思是“背叛,背离”;“饰”的意思是“掩饰,掩盖”;“弭”的意思是“阻止,消除”。(2)“遁”的意思是“欺骗,逃避”;“蒙”的意思是“蒙受”;“刑戮相望于道”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苦”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使受苦,陷入苦难”。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古诗文阅读

(一)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1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皆泣,能仰视 莫:没有

B.然今困于此 卒:最终

C.赤泉侯人马俱惊,易数里 辟:同“避”

D.复聚其骑,其两骑耳 亡:损失

12.与“有中道而呼者”中“而”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B.而听细说

C.报先帝而忠陛下

D.樊哙拜谢,起,立而饮

13.加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B.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C.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D.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14.与“我,东海之波臣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刘备,天下枭雄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15.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拒绝东渡乌江以求东山再起,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之所以陷入绝境,那是老天的安排,改变这种现状是无意义也是不可能的。

B.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王翳杀死的有几十人。

C.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了淮河后仅有一百余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正是这惨烈的战争场面使项羽认识到自己大势已去。

D.文段结尾处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表现了这位末路英雄的威势,此时的项羽仍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

16.翻译题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11.A。

12.D

13.B

14.D

15.B

16.(1)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万户封邑悬赏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给你吧(或我送你个人情吧)

(2)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

【解析】

11.

试题分析:A项“莫”应是否定代词,“没有人”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例句与D项的“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A项表顺承关系;B项表转折关系;C项表并列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其中标志词应抓住:“者”“所”“以”等虚词。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一般陈述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B项中“由于相争而被王翳杀死的有几十人”错误,不是王翳,是相互厮杀而被杀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购,定语后置,若,句意;(2)被,创 ,顾,句意。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16.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3.B

14.A

15.C

16.(1)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迫于当时曹操的兵力太多,而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归顺!

(2)一会儿,浓烟和火焰布满整个天空,人和马被烧死和溺死的很多。

(3)我对于倒下的石碑,又悲哀古书不存在了,后世错误的传下去而不能说出来,这种事怎么能说得尽呢,这就是学着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谨慎取得的原因。

【解析】

13.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准确断句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文言文断句主要还是对句子的理解,句子的核心部位是动词,抓住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再辅以语气词标志和结构词标志,对不同选项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

试题分析:“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有误。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附”、“逼兵势耳”省略句、“非”、句意;(2)“顷之”、“张”、“人马烧溺死者”定语后置句、句意;(3)“以”、“谬”、“名”、“胜”、句意。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其乏困 共:供给

C.夫晋,何之有 厌:厌烦

D.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13.下列“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 ②臣壮也 ③是寡人过也 ④许 ⑤邻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往来 ⑦君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有 ⑨将焉取 ⑩唯君图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

1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往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5.对“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C.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D.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12.C

【小题2】B

13.D

【小题4】C

14.(1)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平时要多注意积累。C项中厌,通“餍”,满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⑤⑥⑦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的”;⑧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A项中的“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汉语中指请客的主人;B项中“行李”指出使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中“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现代汉语中是“认为”;D项中“有益”古今义均指有好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以判断的形式考查文言断句.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根据句意、句式特点及提示性词语“也”“曰”“其”等判断。

句意为: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注意得分点。得分点:(1)厌:同 “餍”满足;肆:扩张;阙:侵损;两个 “封”,第一个是动词,使……成为边界,第二个是名词,边界还得主要句式,“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有何厌”。(2)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假字,通“智”,明智;易:代替;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B.何厌之有

C.群臣侍殿上者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1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乱易整

B.其无礼于晋

C.焉用亡郑陪邻

D.阙秦利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国,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9.B

10.B

11.A

12.C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思考时,要根据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B何厌之有,正常的句式是有何厌,属于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C定语后置句;D一般疑问句。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例如,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乃”等。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被动句,可根据标志性词判断,例如,见、被、为等。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例如本题只有B属于宾语前置句。B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有何厌?”,疑问代词“何”作“有”的宾语,放在“有”的前面,故是宾语前置句。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B 济:渡过。所以选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也可以利用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例如B项,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很容易判断其是错误的。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拿;其他三个是连词。故选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例如本题选项A“以乱易整”,根据在文中的具体语境,很容易判断“以”为介词,用。

1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错在“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有误。故选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C就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

【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固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__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官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

2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卑身厚,以招贤者 币:钱财、礼物

B.以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雪:洗刷

C.安事死马而五百金 捐:捐献、贡献

D.燕王死问生 吊:祭奠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齐孤国之乱 使唐雎使于秦

B.诎指事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涓人言君曰 且贰于楚也

D.于是遂乐毅为上将军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燕昭王真心诚意,求取贤士,为国报仇,最后如愿以偿的故事。燕昭王虚怀求教,尊敬贤者的行动,一向传为礼贤下士的佳话,即使在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教育作用。

B.本文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列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郭隗纵横捭阖的游说才能和燕昭王礼贤下士、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美德跃然纸上。

C.郭隗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他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D.整篇文章在重点介绍燕昭王谦恭下士、吊死问生、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与秦、楚、三晋联兵等的同时,作者也以简略的笔墨介绍了燕昭王求士取贤的事情,照顾到了他所以能够复国报仇的其他因素。

21.C

22.C

23.D

【解析】

21.

试题分析:“捐”此处的意思为“舍弃,损失”。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根据语境,C项译为“哪里有为了死马而白白损失了五百金的”

22.

试题分析:C项两句中的“于”都是介词,意思为“对”。A项前一句中的“因”是介词,意思为“趁着”;后一句中的“因”是连词,意思为“因而”。B项前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D项前一句中的“以”是介词,意思为“把”;后一句中的“以’’是介词,意思为“因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是文言文阅读考核的难点,考的虚词一般在课本中出现。虚词题考查的基本方式是将试卷阅读语段中的句子和必修课本中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异同,对于必修课本中的虚词,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做到全面掌握,因为课内文言文大多数篇目都是要求背诵的,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所含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文语例又较少句子,并加以牢记。常考文言虚词主要“而”“之”“以”“于”“因”“为”“若”等18个。

23.

试题分析:整篇文章是在突出求士取贤这一重点的同时,以简略的笔墨介绍了燕昭王谦恭下士、吊死问生、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与秦、楚、三晋联兵等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 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 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