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下列三则语录,然后回答问题。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7.5)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两个倒装句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

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摘录的语录分条简要阐述。

答:

【小题1】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句子,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对身体衰老,身心疲惫的感叹,对周公的崇敬,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对现实中礼崩乐乱的无奈。

【小题1】①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 ②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 ,因此孔子批评他。


解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易经传皆通习之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不再梦见周公已经很久了!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C: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真的过分悲痛了吗?不替那个人的死感到过分悲痛,还替谁感到过分悲痛呢? 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地去轻信别人,自己从沟壑里经过也不知道危险。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项是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有是哉,子之迀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将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4.孔子认为周礼集夏商两代之大成,从上述选段中,你能看出他为推行恢复周礼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孔子将自己直接系于文王之后,以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居,将之视为是受命于天的一种责任,并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在他晚年的哀叹中,虽然饱含了理想不得以实现而年老体衰的悲凉,却鲜明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无限思慕与尊崇。

文言文阅读 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B.何以伐为? 愿无伐善,无施劳。

C.之三子告,不可 君子之德风

D.其为人也孝弟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于斯三者何先 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C.晨门曰:“奚自?” D.吾道一以贯之

对下面《陈成子弑简公》章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A.体现了孔子恪守周礼的原则 B.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

C.体现了孔子谦逊仁厚的品德 D.体现了孔子坚持道义的精神

请写出从章节中提炼出的成语

(1)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分崩离析   名正言顺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的殷人意识

如果孔子内心有什么隐秘的话,那一定是深藏心底的殷人意识。

  孔子一心向往周朝,将自己所有的政治理想都寄托在那个逝去了的辉煌王朝。他曾由衷地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甚至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篇)孔子又一生仰慕周公,因为正是周公设计和创制了周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对周公的热爱,竟能让孔子常常梦见周公。晚年时,他还在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意思是说自己太衰老了,以至于近来不再梦见周公了。

  但是,历史上的周朝,对于殷商后裔,包括孔子的先祖们,并不是一个天堂般的世界。

  在一个周人掌权的社会,殷人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孔子家族就是最好的例证。

  周代的贵族等级,天子之下,分为四等。诸侯一等,即各国国君;公卿二等,即宗亲国戚,有食邑;士人三等,有俸禄;庶民四等,即无爵无禄的百姓,耕田务农,做工经商。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殷商旧族被置于宋国,但还能享受贵族待遇。孔子的第六代祖先,还是宋国的上卿。孔氏后因宋变而奔鲁,孔子曾祖父一辈,已为人家臣,属“士人”阶层了。到了孔子这一代,几乎沦为庶民。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篇)这是实话。庶民没有食邑俸禄,需要自己谋生。孔子年轻时,当过“委吏”,就是管理库房;还做过“乘田”,就是放养牛羊。传说还当过吹鼓手,为人出殡送葬。

  如此看来,孔子对周朝的向往和周公的崇敬,显然基于政治理念,超越了个人经验和氏族立场。

  孔子难道忘记了自己的殷人身份?没有。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临终前,告诉子贡,自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又解释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孔子世家》)孔子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大厅的两柱中间,受人祭奠。按照礼俗,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则停灵受奠于两柱之间。这个梦的重要性,不在于孔子对死之将临的预感,而在于潜意识中对自己殷人身份的最终确认。他最后对子贡说:“予殆殷人也”——我终究还是殷人呵!

  《论语》中,记录了子贡的一段话,为暴君商纣王作了不寻常的辩护。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篇)意思是说,纣王的不善,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厉害。一个人成了坏人,大家就会把所有的坏事都算到他身上。孔子对此是什么态度呢?《论语》中没有记载,大概十分赞同,至少没有异议。

  胡适在《说儒》一文中,说高冠、博带之“儒服”,就是古服,而那时的古服就是“殷服”。孔子也曾对鲁哀公说,他“不知儒服”,而“其服也乡”(礼记??儒行)——只是穿着家乡的衣服。孔子的老家是宋国,那是殷商遗民之地。这说明,孔子穿的“儒服”,其实是殷人衣冠,多少有点故国之思。

  孔子的殷人意识,还直接体现在他的政治诉求中。他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尧曰篇),一向被视为是“复古”或“复辟”的纲领,但从殷商遗民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被统治族群要求恢复权利的呼声:“兴灭国”,就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继绝世”,就是延续已断绝了的世族;“举逸民”,就是启用那些流散在民间的人才。这难道不是也在说殷商旧国、孔氏家族和孔子自己吗?

  孔子理智上向往着周王朝所 代表的礼乐文明,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自己殷人身份的认同。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着理智和情感的冲突?

有关孔子一心向往周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向往周朝的原因,是为了那个王朝逝去了的辉煌。

B.孔子向往的对象实质是周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

C.孔子对周朝的向往还体现在对周公的仰慕和热爱上。

D.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出于理性,超越了个人情感。

不能作为孔子具有殷人意识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孔子临终前,告诉子贡,自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大厅的两柱中间,受人祭奠。

B.《论语》中,记录了子贡说的一段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天下之恶皆归焉。”

C.孔子曾对鲁哀公说,他“不知儒服”,只是穿着家乡的衣服。

D.孔子提出了“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政治诉求。

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周代,如果一个人拥有俸禄,但没有封地,他应当属于“士”这一阶层。

B.虽然孔氏家族到孔子这一代地位不高,但孔子的祖先在殷商时社会地位很高,至少

在“卿”一级。

C.孔子在晚年时说到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这里有对自己衰老的感叹,也有为政治

理想未能实现而寻找精神寄托的流露。

D.一面是向往的周王朝,一面是殷人的身份,孔子内心深处始终挣扎在理智和情感的冲突中。

引用诗文来形容文中所述孔子对周公的感情,最适合的一项是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C.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D.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4c3ec87cc32cacf.jpg]


解析:

《论语》选读中有些语句直接体现了孔子当时的心情。如“甚矣吾衰也!”应读出他年老体衰、周游列国四出碰壁后的_________心境,“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应读出他对西周__面的__________之情。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应读出他对天下无清明之政的__________之情。

悲观\悲凉        思慕\渴求        失望\感慨\慨叹

阅读《论语》中下列三则语录,然后回答问题。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7.5)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两个句子是什么类型的特殊句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

(2)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摘录的语录分条简要阐述。

答:

[1ef8de1b1df984fd.jpg]


解析:

阅读《论语》中下列三则语录,然后回答问题。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7.5)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两个倒装句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

(2)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摘录的语录分条简要阐述。

答:

(1) (1分) 答: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句子,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对身体衰老,身心疲惫的感叹,对周公的崇敬,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对现实中礼崩乐乱的无奈。

 (2) (3分)答:①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 ②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 ,因此孔子批评他。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