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2分)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文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项是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有是哉,子之迀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6.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

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③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①石门:鲁国都城曲阜外城的城门。②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③得己:即自得。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2分)

(2)孔子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孟子则认为人们应该在穷与达的不同境遇下采取不同的行为,能够理智、符合实际情况下思虑与奋斗。显然,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第一句的意思是:富和贵,这是人们想追求的,不按照正道得到它们,正人君子不享有它们。第二句的意思是:不是正义的,不是正道的,一小点东西不拿它给予别人,一小点东西也不把它从别人身上取过来。两句的共同意思是得到财富不能违背道,即原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不同之处是前者立足“道”,侧重取得的方式方法;后者立足“道”和“义”,侧重给予和取得。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要求在基本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综合两段材料,对其中的核心概念和作者观点做出自己的解释。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2分)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筛选能力。①句中“知其不可而为之”,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通常解释有三种方面,这是一种挑战、这是一种精神和这是一种使命。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承认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那么就不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况的发生。英语里有一句谚语:自助者天助,就是这个道理。用姚明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②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一暴十寒”, 用于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①句中,从“知其不可而为之”可看出,孔子强调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坚决的意志。而②句,从“一暴十寒”,孟子强调的“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3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1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2分)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2分)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1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1分)


解析:

阅读《论语》中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1)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3分)

⑴显示隐者的生活富足,家庭幸福。同时也显示自己的知礼。⑵讲丈人自己,人老眼花,没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用的政治理论。

2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6分)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2分)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 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意思是说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方能成功。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了要坚持不懈,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强调的是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坚持,而孟子强调的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①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②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

下列不含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止子路宿 B: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子路从而后

阅读《论语》中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4.(1)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3分)

⑴显示隐者的生活富足。⑵讲丈人自己,人老眼花,没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用的政治理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