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 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1)(2分)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意思对即可。)

(2)(4分)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应试在正确翻译文言文语段的基础上归纳出二人见解的异同之处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②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依循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③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①“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③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每点 1 分,语言表达 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语意理解题,其前提是正确翻译文段和理解重要概念“中道而立”的含义。孔子和孟子教育方法虽然都体现了“中道而立”的思想,但又有所不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而孟子则强调“引而不发”。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

不可 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②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何不让它 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 孟子说: “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 改变、废弃绳墨, 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 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 他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中止。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答: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②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答:

(1)(3分)①要靠正直来培养(1分);②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1分);③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1分)。

(2)(3分)第①句话,孟子认为向权贵进言时,要敢于藐视权贵,不要因对方位高权重而有所畏惧。(1分)第②句话讲的是绝不为贫贱、富贵、权势的压力改变自己的志节操守。(1分)这两句话都显示了理直气壮(或不卑不亢)、正义凛然的气势,体现了孟子的浩然之气(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语意理解和概括内容要点题,其前提是正确翻译文段和理解重要概念“浩然之气”的含义。参考译文: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直培养而不损害它,它就能够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正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如果行为有一点愧歉之处,这种气就软弱无力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对浩然之气,)我们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中不能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富贵不能使其迷乱思想,贫贱不能使其改变心志,威武不能使其屈服。

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请用斜线( ∕ )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汉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大凡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必须靠不平凡的人才。所以,马有狂奔踢人但能日行千里的;士有受世俗所讥笑的毛病但能立功扬名的。那种不循轨辙的骏马,行为放荡不羁的士人,只在于善于驾驭和使用罢了。命令:各州郡考察吏民中才能优秀和出类拔萃的,可以担任将相和出使绝远国家的人才。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倚 才 高 而 玩 世 背 后 须 防 射 影 之 虫 饰 厚 貌 以 欺 人 面 前 恐 有 照 亡 胆 之 镜 怪 小 人 之 颠 倒 豪 杰 不 知 惯 颠 倒 方 为 小 人 惜 吾 辈 之 受 世 折 磨,不 知 惟 折 磨 乃 见 吾 辈。——《幽窗小记》

倚才高而玩世/ 背后须防射影之虫/ 饰厚貌以欺人/ 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 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 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幽窗小记》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9.公西华认为“弟子不能学”的东西是什么?(1分)

20.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言论似有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3)

19.孔子“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

20.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诲人不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话。

⑵这两章里孔子的言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诲人不倦”表明孔子的育人态度,而第二则既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强调教育者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又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联系上文内容可知,孔子比较谦虚,不敢把自己看做圣人和仁人,但是承认自己有“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所以公西华认为“弟子不能学”的东西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理解这两段材料的含义,摆明自己的观点。第一则材料中“诲人不倦”表明孔子的育人态度,而第二则材料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诲人不倦”。所以对于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两则言论没有矛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把我比作圣人和仁人,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照着他们的样子去做而不厌烦,用他们的思想去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可以说的也就这么多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所学不到的。”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8处)(4分)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4分,划对8处,给4分;划对7处,给3分;划对6处,给2分;划对5处,给1分。划错1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有年:丰收年 ②忭(biàn):高兴、喜欢 ③伊:发语词,无意义 ④太空:宇宙 ⑤冥冥:形容高远、深远

12.文章第①段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记喜”的事件,有何作用?(2分)

13.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14.本文集中体现了苏轼 的思想情感 。(2分)

12.运用类比的手法,强调(1分)对春雨到来的极大喜悦之情。(1分)

13.运用排比的手法,(1分)强调春雨到来后,人们的喜悦之情。(1分)

14.关心人民疾苦 或 与民同乐 (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结合文章第①段列举的历史上一些“记喜”事件,如“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可知在与“亭以雨名,志喜也”的比较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突出了对春雨到来后的极大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文中“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和“忧者以喜,病者以愈,吾亭适成”,从几个人物分别表达均运用了排比句式,突出春雨到来后的人们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篇文章善于立意,巧于布局,很有特色。在官府之内修建亭子,作为官吏们“休息之所”,本与老百姓毫无关系;但作者却把它写得与百姓“忧”“喜”相关,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与百姓同忧患、共欢乐的思想感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在第一段先总说“亭以雨名,志喜也。”在第二段,先写建“亭”,再写旱后“喜雨”,并把“喜雨”与“亭成”联系起来。在第三段,再进一步写自己能“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这样就把自己的忧乐与百姓的忧乐联系在一起了。最后一段以歌词颂雨之功,并且不归功于太守,不归功于天子,不归功于造物,不归功于太空,语虽幽默成趣,但把“喜”字写透了,而且观点科学可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落,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谋臣,今不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令可以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隔阂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猜贼:猜忌敌人

C.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怨望:怨恨情绪

D.必树吾墓上以 梓:梓树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王卒伐之有大功 源不深望流之远

B.今不用 吾长笑于大方之家

C.我以死争之先王 若亡郑而有益

D.令可以器 将以有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选文叙述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亲自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的事实。

B.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司马迁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C.伍子胥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这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度。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5分)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6分)

14.B

15.B

16.A

17.

(1)你立为太子后,想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本来就不敢有你这种想法。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

(2)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离间之言(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猜贼:猜忌狠毒(残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连词,表顺承。\连词,却,表转折  B表示被动。C介词,在   \介词,对  D动词,做。\名词  作用、作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应是“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2分)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2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分)

(1)、你既然这样记着我,盼望你不久就能来接我(回家)(关键词:若、见录)

(2)、王不要归咎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来归顺您了。(关键词:罪、斯)

(3)、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关键词:言、愚)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