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囚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闾里:乡里。

④宗:推崇,归附。

⑤方山冠:汉代祭礼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⑦使酒:酗酒任性。

⑧前十有九年:即嘉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傥:倘或,或许。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骑逐射之 登高

B.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人之力而敝之

C.晚乃遁光、黄间 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D.呼余宿有敢不尽力者乎

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人之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请翻译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7 08:27:40 免费下载:《2010-2011学年度湖北省咸宁市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Word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囚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闾里:乡里。

④宗:推崇,归附。

⑤方山冠:汉代祭礼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⑦使酒:酗酒任性。

⑧前十有九年:即嘉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傥:倘或,或许。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骑逐射之 登高

B.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人之力而敝之

C.晚乃遁光、黄间 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D.呼余宿有敢不尽力者乎

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人之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请翻译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聘当

本题关键词:山子,子宫下段,山稗子,山竹子,山棯子,山桐子,成方便读,山芭蕉子,山五味子,山扁豆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