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7分)
(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指南录后序》) ( )
(2)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 )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 ( )
(4)能克终者盖寡。 (《谏太宗十思疏》) ( )
(5)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 )
(7)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 )
1、估计,料想2、像对待奴隶一样3、驻军,名作动4、能够5、被6 、同“早” 7、责备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尤其注意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①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贷》)
②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3.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却落了空,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B.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dào jiāo 化百姓,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问话。
C.孔子重视音乐教化,虽说各种音乐的境界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D.孔子开始用“割鸡焉用牛刀”戏谑子游,最终还是肯定子游的礼乐实践。
14.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牛刀”是喻体,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指
和 (2分)
15.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4分)
13.C
14.“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牛刀”指礼乐之道。
15.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2分)②知错能改,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受。(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C“但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错,孔子认为“郑声淫”必须“放郑声”即禁绝郑国的音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割鸡焉用牛刀”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冻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文中孔子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两个概括角度,一个是待人平等,二是知错能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分)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分)
(1)(3分)只是没有(跑)百步罢 了,这也是逃跑。(关键词:直、是、走)
(2)(2分)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关键词:师,庸)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倚 才 高 而 玩 世 背 后 须 防 射 影 之 虫 饰 厚 貌 以 欺 人 面 前 恐 有 照 亡 胆 之 镜 怪 小 人 之 颠 倒 豪 杰 不 知 惯 颠 倒 方 为 小 人 惜 吾 辈 之 受 世 折 磨,不 知 惟 折 磨 乃 见 吾 辈。——《幽窗小记》
倚才高而玩世/ 背后须防射影之虫/ 饰厚貌以欺人/ 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 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 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幽窗小记》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 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1)(2分)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意思对即可。)
(2)(4分)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应试在正确翻译文言文语段的基础上归纳出二人见解的异同之处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②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依循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③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①“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③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每点 1 分,语言表达 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语意理解题,其前提是正确翻译文段和理解重要概念“中道而立”的含义。孔子和孟子教育方法虽然都体现了“中道而立”的思想,但又有所不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而孟子则强调“引而不发”。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
不可 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②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何不让它 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 孟子说: “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 改变、废弃绳墨, 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 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 他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中止。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答: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②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答:
(1)(3分)①要靠正直来培养(1分);②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1分);③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1分)。
(2)(3分)第①句话,孟子认为向权贵进言时,要敢于藐视权贵,不要因对方位高权重而有所畏惧。(1分)第②句话讲的是绝不为贫贱、富贵、权势的压力改变自己的志节操守。(1分)这两句话都显示了理直气壮(或不卑不亢)、正义凛然的气势,体现了孟子的浩然之气(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语意理解和概括内容要点题,其前提是正确翻译文段和理解重要概念“浩然之气”的含义。参考译文: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直培养而不损害它,它就能够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正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如果行为有一点愧歉之处,这种气就软弱无力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对浩然之气,)我们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中不能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富贵不能使其迷乱思想,贫贱不能使其改变心志,威武不能使其屈服。
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请用斜线( ∕ )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汉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大凡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必须靠不平凡的人才。所以,马有狂奔踢人但能日行千里的;士有受世俗所讥笑的毛病但能立功扬名的。那种不循轨辙的骏马,行为放荡不羁的士人,只在于善于驾驭和使用罢了。命令:各州郡考察吏民中才能优秀和出类拔萃的,可以担任将相和出使绝远国家的人才。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9.公西华认为“弟子不能学”的东西是什么?(1分)
20.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言论似有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3)
19.孔子“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
20.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诲人不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话。
⑵这两章里孔子的言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诲人不倦”表明孔子的育人态度,而第二则既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强调教育者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又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联系上文内容可知,孔子比较谦虚,不敢把自己看做圣人和仁人,但是承认自己有“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所以公西华认为“弟子不能学”的东西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理解这两段材料的含义,摆明自己的观点。第一则材料中“诲人不倦”表明孔子的育人态度,而第二则材料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诲人不倦”。所以对于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两则言论没有矛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把我比作圣人和仁人,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照着他们的样子去做而不厌烦,用他们的思想去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可以说的也就这么多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所学不到的。”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