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是下列哪座城市?

A:山东济南 B:山东曲阜 C:山东泰安 D:江苏徐州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 《读山海经》中“孟夏”是指农历( )

A: 四月 B: 五月 C:六月 D:七月

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原意是指( )

A:元宵节 B:重阳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

溪居①

柳宗元(唐)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②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③榜:用棍子或竹板子打。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述了怎样的场景?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柳宗元的诗是“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1)第二联描述了主人公与农田菜圃为邻,如同一个山林隐逸之士的闲适生活。第三联描述了主人公的归隐生活: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偶尔荡起小舟,纵情山水,直到天黑才归来。(2分)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故作旷达、强作闲适、独来独往的幽愤者形象。(2分)    (2)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只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和忧愤。(2分)  开头二句,耐人寻味。诗人以反意落笔,久为做官所“累”,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包含着辛酸的苦笑。“闲依”、“偶似”两句,既强调了闲适,又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两句,看似自由自在,实则孤独寂寞,透露出了诗人的强作闲适。(2分)    注:能抓住每联中的两句进行分析,并且分析正确,即可给满分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1)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主要运用了实写和虚写像结合的手法。(2分,如答直抒胸臆也可),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1分)五更愁,点明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之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1分)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2分)

(2)

[36ff7996aba1e5be.jpg] [f693e01c55b05246.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①六丁:dào jiāo 中的火神。

(1) 有人说,“偷”字在词中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2) 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怎样?试作简要赏析。

(1)运用拟人手法。(1分)鹅湖山本来是被云遮住的,作者却说是被神“偷去”,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幽默而有情趣,(2分) 照应题目中的“藏”.(1分)(共4分)

(2)喜悦、(悠闲、轻松)(1分) 分析:1、以春寒反村喜悦;2、以 “偷”写云遮住山,充满情趣;3、以风吹云散再现鹅湖山。(3分)(共4分)


解析:

诗、文阅读探究题:

2009年岁末,在河南安阳附近发现曹操墓的消息公布,引起全国轰动,争议迭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写成一位奸雄。他的葬身之地一直是千古之谜,有七十二疑冢之说,相传曹操自知杀人过多,怕死后被人掘墓,遂设七十二疑冢,使后人不能找到。历史上对此有众多看法,《聊斋志异》中有《曹操冢》一文:

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也!”

读懂以上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在此小说的描述中,曹操墓是怎么被发现的?

对于曹操设七十二疑冢以避世人掘墓一事,蒲松龄的观点是什么?

王安石《将次相州》诗云: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麟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注:“八九丘”:八九七十二疑冢。“蝼蚁”:《庄子.列御寇》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此,“蝼蚁往还空垄亩”一句,是引《庄子》为典。“骐麟埋没几春秋”:有人认为“骐麟”代指曹操,也有人认为就是指坟前的“骐麟”镇坟石兽。“分衣裘”:曹操死前遗言是“分衣裘”一类家庭琐事。

你认为“骐麟埋没几春秋”一句中的“骐麟”是是实写还是虚写?王安石此诗表达了对曹操的什么情感?

【小题1】在盛夏时节,先后有两人在许昌城外的河里洗澡,突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样死去,尸体浮出水面引起人们惊恐,县令派人断流竭水,才发现了曹操墓。

【小题2】蒲松龄认为曹操相当奸诈,把坟墓修在72疑冢之外,但再奸诈也没有用,千年后尸骨照样不保,曹操的机智之处也正是他的愚蠢之处。(此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文言大意的基础上来作答,故事情节和蒲松龄的观点概括得当才得分。)

【小题3】“骐麟”是虚写,是代指曹操,意思就是一代枭雄长埋地下。

“骐麟” 是实写,指坟前的“骐麟” 镇坟石兽,意思就是经历了多少年之后,“骐麟” 镇坟石兽都不见了,那么坟墓在也就坍圮了。(答实或者虚都得2分)

王安石认为曹操“功名盖世”,有“英雄惜英雄”之感,表达了对曹操的崇敬之情,如今其墓难寻,难以凭吊,想当年曹公功名盖世,死前遗言却是“分衣裘”一类家庭琐事,不免儿女情长,想来令人感叹。(2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参考译文

许昌城外有条大河,河水汹涌澎湃,近崖岸处有个大漩涡,水色混黯,深不可测。盛夏季节,有一人下河洗澡,忽然听到水中如有刀砍斧剁之声,既而几节尸体浮出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去洗澡,也像前人一样横遭厄运。这件惊怪的惨案,霎时传遍了许昌城。县令听说这事后,派遣许多民夫截断上游,抽干漩涡中之水。崖岸下露出一处深洞,里面设有转轮,转轮之上排满利刃,把把利刃仍亮如寒霜。撤去转轮,进入洞内,只见竖着一块小石碑,字迹都是汉代的篆体。仔细辨认,才知道此处乃是曹孟德之墓。于是县宰下令破开他的棺木,扔了他的骸骨,陪葬的金银珠宝被洗劫一空。

作者叹道:前贤曾有诗文说:“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怎知道曹操墓竟在七十二疑冢之外呢?曹阿瞒太奸诈了呀!然而一千多年之后也仍然朽骨不保,他的奸诈又有什么用处呢?哎呀!由此看来,曹阿瞒的机智之处,其实也正是他的愚蠢之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8168e1afe07bbe3a.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谢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

(1)下列诗句与这首诗第二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最相近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3)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1)选C项。C项与“空忆谢将军” 的表现手法均为“用典”;A项是“比喻”或“虚实结合”;B项是“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D项是“夸张”或“想象”。(2分)

(2)“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空”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颈联指出,“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颈联的“空”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2分)(大致意思正确即可)

(3)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表现了词人什么情怀?

答:

梅花。(1分)全词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表现了诗人不因际遇的不同而改变操守的情怀,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3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