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①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惟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褅②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八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徽》,略有改动)
[注释]①赐:子贡,姓端木,名赐。②褅:dì,古代祭名。③二八: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人四佾。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能用二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 让:责备
B.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 报:禀告
C.公怒,不审 审:详
D.遂起甲以往 甲:盔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属于不能“察微”而导致的后果的一组是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戏而伤卑梁之处女。
③吴、楚以此大隆。 ④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
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见微知著,能从细小的事件中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他否定了贡的做法,肯定了子路的做法。
B.卑梁人与吴人不能正确处理两女子误伤的小事而引发两国之争,最终楚国大败。可见,再微小的事,如不预见后果并及时加以控制,也会演变为灾难。
C.文中第二段引用《孝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国君治国也应从“孝”这样的身边小事做起,否则,就不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
D.面对季氏与郈氏之争,鲁昭公不加详察,不顾后果,轻率处理,以致季、仲、叔群起而攻,三家合一,自己出逃异国,客死他乡。
5.(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高 而 不 危 所 以 长 守 贵 也 满 而 不 溢 所 以 长 守 富 也 富 贵 不 离其 身 然 后 能 保 其 社 稷 而 和 其 民 人
(2)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②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