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中,"如"之义为()

A:如同 B:顺从 C:如果 D:好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君不侮臣

刘 向

赵简子上羊肠之坂,群臣皆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简子曰:“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会对曰:“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谓死而又死?”虎会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为死而又死。君既闻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会对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简子曰:“善。”乃罢群臣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10分)

(选自《新序·杂事》)

[注]①坂:bǎn,山坡,斜坡。②使:动词,充当使节。③使:名词,使者。这里指外交关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身死,妻子又死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者不为谋,则社稷 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子曰:“善。”乃罢群臣推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4.从选文看,赵简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5.自古以来,君贵臣贱,本文却指出君侮臣对国家的严重危害,你认为其中包涵着什么思想?

1.(1)妻子和儿女(2)危险

2.(1)做人臣的侮辱他的君主,该当何罪?

(2)赵简子说:“好吧。”于是停止了让群臣推车。

3.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人君侮辱人臣的严重后果。

4.善于纳谏,知错就改。

5.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君敬臣,臣才愿为君效命;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权威)。

【参考译文】

赵简子的车子行驶在崎岖环绕的山坡上,大臣们都解衣裸臂推车,可是虎会却只扛着戟边走边唱不推车。简子说:“我上斜坡,大臣们都推车,会(却)只扛着戟边走边唱不推车,这是虎会做臣子的轻慢他的君主;做臣子的轻慢他的君主,他犯的是什么罪呢?”虎会回答:“做臣子的轻慢他的君主,是死了又死(的罪)。”简子说“什么是死了又死呢?”虎会说:“自己死,妻子和儿女死,像这样是死了又死。您已经听说了做臣子的轻慢他的君主的罪过了!您也听说做君主的轻慢他的臣子的罪吗?”简子说“作为君主轻慢他的臣子有什么罪?”虎会回答说:“作为君主却轻慢他的臣子,就会有智慧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会为他充当使者,英勇善战的人不会为他战斗。智慧的人不为他谋划,那么江山社稷就不安全;能言善辩的人不充当使节,那么外交关系就会不通畅;英勇善战的人不进行战斗,那么边境就会遭受外来的侵略。”简子说“好。”于是不让大臣们为他推车。给士大夫们置办了酒席和大臣们共饮,把虎会当做上客对待。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注】 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 ②援:执持,拿。 ③衽:衣襟。 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非君人者之言也( ) (2)之,以为寡人戒。( )

2. 翻译句子。

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

3. 简要分析师旷的性格特征

1. (1)这  (2)放了

2. 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

3.他敢于“犯君”,说明他正直、忠诚、刚烈,敢作敢为、不畏权势。因自己是盲人,用“小人言于侧”的方式表明他还是讲究辞令、有智慧、有谋略的人。

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这说明他

A:鼓励手工业发展 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 D:关心百姓生活

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誎则圣。”这说明他( )

A:鼓励手工业发展 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 D:关心百姓生活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材料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①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有 国 者 不 可 以 不 知 《春秋》 前 有 谗 而 弗 见 后 有 贼 而 不 知 为人 臣 者 不 可 以 不 知《春秋》守 经 事 而 不 知 其 宜 遭 变 事 而 不 知 其权

②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①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答案:②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像子,主举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9分)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__,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侯之,大夫壅之 害:嫉妒,嫉害

B.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褒贬评定

C.遭变事而不知其 权:权变,权宜

D.夫君不君则 犯:触犯,侵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知言不用 上明三王

B.达王事而已矣 天下之大过予之

C.守经事不知其宜 被之空言不敢辞

D.为人臣不可以不知《春秋》 此四行,天下之大过也

11.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无才无德之辈。

B.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否则)前面有谗言却听不到,后面有祸害却不知道。

C.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

D.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9.D

10.C 

11.B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意。A项可结合“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译为“嫉妒,嫉害”。B项“是非”后加宾语,所以活用作动词,译为“褒贬评定”。C项“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根据词语“权衡”可以推测,译为“权变,权宜”,是可以的。D项“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译为“干扰、冒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主要和几个方面有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固定句式。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A项第一句“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中“之”助词,的。B项第一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第二句“以”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C项两个“而”表转折,但是、却。D项第一句“者”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第二句“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B项译文不准确,“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见”看见、发觉,所以“谗”应该译为“说谗言的人”,而且这两个句子句式是相对应的,所以“贼”与“谗”相对应,应该译为“奸臣”。因此正确的译文应为“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