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曾益其所不能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探讨与练习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受事者”之类的概念。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⑶孤不度德量力( )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⑴多少⑵通“邀”,邀请⑶估计、推测⑷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悉如外人 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
2.热情好客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
3.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要:
(2)妻子:
(3)志: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便扶向路。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后/遂无问津者。
2.(1)通“邀”,邀请。(2)妻子和儿女。(3)做标记。
3.(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就顺着旧路(回去)。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会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B: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右手倚一衡木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6分)
(1)不蔓不枝( )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3)珠可历历数也( ) (4)选贤与能( )
(5)沉鳞竞跃( )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843a00109f14a95b.gif]
[fe23af619bc07f95.gif]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B:嘻,技亦灵怪矣哉!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火伴皆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