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游走的光阴(16分)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②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③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④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以及南朝吴均《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⑤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灵动。(A.)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⑥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B.)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条……然后变成了雨帘。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

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氲起我想家的情怀。

⑦长 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在异乡的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

⑧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4. 文章围绕“屋檐”,写了哪些童年往事?(3分)

5.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A. 请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品析第⑤段A.处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紧紧...轻轻..... )

B. 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第⑥段B.处画线句子。

6.分析文章结尾第⑦⑧段的表达作用。(4分)

7. 借助你生活中的观察,或者展开联想和想象,为第⑥段横线处补写句子,描绘“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的情景。(3分)

屋檐下游走的光阴(16分)

4. 示例:“我”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找燕巢;“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我在屋檐下看雨听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A.示例:“紧紧”写出了外祖母手握葵扇的状态,“轻轻”写出了外祖母摇扇时的状态,修饰外祖母的动作“握”和“摇”,两个词形成对比,写出了外祖母不想惊扰睡觉中的“我”,突出了外祖母的细心和当时安静祥和的氛围,表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如从“叠词”的音韵美的角度赏析亦可)本题3分,词义理解,1分;手法分析,1分;人物特点及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B.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 点”、“屋檐”分别比作“多情女子的巧手”和“古琴”,生动地写出了雨打屋檐所产生的动听声音,表现出作者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享受之情。   手法1分,句义1分,情感1分。

6.示例:卒章显志,篇末点题(1分);照应题目以及第②节(1分);写出了异乡的城市里没有屋檐;屋檐承载着“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光阴;(1分)直接抒情,表达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1分)本题4分。意思对即可。

7. 示例:老母鸡用自己宽大的羽翼保护着小鸡,小鸡们在鸡妈妈的荫蔽下,叽叽喳喳地欢快地叫着,老母鸡“咯咯咯”地回应着,声音透着慈爱。评分意见:本题3分。

鄱阳湖畔抒怀

沁香一瓣

(1)诗人这样告诉我:湖是一个地域的眼睛,它折射着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的美丽;画家这样告诉我:湖是山峦和森林的伴侣,是蓝天和白云的骄傲;碧波闪闪的鄱阳湖告诉我: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沿湖的碧波绵延着千里情怀,绿色细浪记录着沧桑的历史。

(2)时间在鸿雁的飞翔中推演,岁月在时光流逝中渐变。捧一杯绿色的清茶,踩着湖畔一片碧色与安详,撩起一缕舒爽润湿的微风,鄱阳湖——这位跨越千年的老人,在踏歌声中又一次焕发了青春,以无比的骄美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从此,我的心中驻下了鄱阳湖四季的风景。这美丽的四季,是波光闪闪的四季;是鱼肥虾壮的四季;是稻香千里的四季;是候鸟栖息的四季;是开发开放的四季……

(3)当鄱阳湖唱着春天的故事,当湖畔的柳杨枝上绽出了第一个芽,当湖畔的冻土化开,当柔和的晨风吹皱闪亮的湖水,当太阳的光辉烘暖了湖的体温,当打渔的船只沫着春雨隐没在湖的远方,当岸边的油菜花香招蜂引蝶,当桃花丛里走出羞涩的少女,当牧童横笛赶着牛羊,当鹅鸭泛起红掌拔清波;当绿丛中映出红瓦青砖的村庄,当湖畔的大道上驶来旅游的大巴,每一个熟识鄱阳湖的人都会自豪地欢歌:鄱阳湖,我心中美丽的女神!  

(4)当夏天在绿荫里传来歌声,鄱阳湖的水也变成清绿色了,绿的芦苇、绿的林带、绿的村宅;所有的绿色里藏着无数的激情的变数,鄱阳湖沉寂的所有日子已经过去,所有的美丽都充满着绿色的希冀,绿浪中映出稻花香,绿浪中泛出棉花白。绿的山峦挨着绿的湖水、还有在绿波上作业的渔船,绿色中传来希望的歌声:鄱阳湖,我心中最爱的女神!  

(5)秋天的鄱阳湖是雁和鹤集结栖息的地方,当明净的晚空中掠过一阵雁鸣,盘旋的黑色条带会落在湖畔,它们戏嬉理羽,高鸣着所有的快乐,这里是它们快乐的天堂。秋天的鄱阳湖,是珍珠成熟的地方,闪光的碧波丛中,是姑娘们划着小舟收获的时光;渔舟晚唱是一曲喜悦的凯歌,皓月当空是激活灵感的诗情。在朝霞和晚霞的色彩中,在一簇簇浪花丛中,书写着鄱阳湖美好的故事。远处的枫林扬起了一面面火红的旗帜,张扬起两岸丰收的喜报,压弯腰的果树飘逸着无限的清香。鄱阳湖,我心中拥抱的女神!  

(6)冬天的鄱阳湖,是白雪公主寻访的地方,是候鸟越冬的天然场所。当冰雪涂在岸边的屋顶林木,当冰凌冻住芦花摇曳的滩涂,所有的生命会感谢上天安排,因为这里多了一条洁白如玉的被棉。鄱阳湖泛着骄傲的笑意,在万物苍茫的冬眠里,所有的希望都深埋在迎接春天的土壤里。鸟有迁徒,人有约会,云有来回,湖有潮汐,畅想变成了金色的理想,思念都化作了朵朵时代的浪花。如果说鄱阳湖是一位飞越时空的老人,如果鄱阳湖已经返老还童,那么冬天的心窝里,永远装着的是春天和年轻。鄱阳湖,我心中赞赏的女神!  

(7)喝一杯浓纯的清茶,踩着湖畔的绿草,摘着湖畔的野花,探秘一个鱼米之乡的骄傲。岁月就像鄱阳湖的演变,一切都在净化中获得升华,岁月在追随时代的脚步中消逝,所有的思想和灵魂都在渐进中感悟。日新的湖泊在告诉我们,重塑时代的人文风景在告诉我们:珍爱湖泊是每一个公民的天责,爱护湖泊是每个人的美德,拥有和赞美鄱阳湖是对一个时代的收藏。  

(8)其实湖和金山是一样的独具价值,一样的独特和珍贵,失去一条湖就好比失去一座金山,有时甚至会比金山更为重要。因为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因为美丽的生态已经启迪我们,因为血与水的哲理已经告诉我们,因为万物的生存已经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这一湖纯碧的水……  

(9)啊,多姿多彩的鄱阳湖,让我用你闪烁的湖水当墨,用浩荡渔舟的帆杆当笔,面对清新的空气,面对鲜亮的太阳,倾注我的深深情怀:远山是你眺望的风景,太阳是你闪烁的笑脸,蓝天是你编织的梦幻,美丽是你四季的诗章。你是中国淡水湖中的老大,你是天下第一湖的骄傲!

15.文中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何作用?(2分)

16.作者为什么说鄱阳湖是“我”心中最美丽、最爱、最想拥抱、最想赞赏的女神?(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回答)(3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湖和金山是一样的独具价值”?(3分)

18.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19.这篇散文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活泼。试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其特色。(4分)

(1)这美丽的四季,是波光闪闪的四季;是鱼肥虾壮的四季;是稻香千里的四季;是候鸟栖息的四季;是开发开放的四季……

(2)远处的枫林扬起了一面面火红的旗帜,张扬起两岸丰收的喜报,压弯腰的果树飘逸着无限的清香。

20.你心目中最美丽、最爱、最想拥抱、最想赞赏的女神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3分)

15.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领下文四段。(2分)

16.因为鄱阳湖风光旖旎、景色美丽,因为鄱阳湖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因为鄱阳湖物产富饶、人文鼎盛,因为鄱阳湖是候鸟的天堂、繁衍的圣地。(3分)

17.湖是地球的肺和血管,她可以调节气候,是万物生长和栖息的圣地,她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人和万物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这一湖纯碧的水。(3分)

18.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鄱阳湖热爱和赞美的情怀,并告诫人们要珍爱湖泊。(2分)

19.(1)运用排比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鄱阳湖美丽富饶、充满生机和希望、候鸟栖息的四季。(2)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鄱阳湖身边的美妙景色写得有声有色、清新活泼。(4分)

20.只要说出家乡或校园一处美丽的景色并理由充分即可。(3分)

转角遇到爱

孙道荣

①黄昏,居民楼下陆陆续续聚集了不少老人,一边摇着扇子纳凉,一边说说话唠唠嗑儿,十分热闹。

②老人都是这里的住户。这是个老小区,楼房都是6层的,没电梯,住在上面的老人,上下楼就很不方便。以前,经常能看到住在楼上的老人,手里拎着个小椅子下楼。椅子除了来到楼下坐坐外,主要的功能还是上楼回家的时候用,爬一层,放下椅子,坐一会,喘口气,养足了劲,再爬一层。有的住在楼上的老人嫌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③不知道从哪天开始,3楼的转角处,放了一把椅子,以为是谁忘记拿回家了,但很多天过去了,椅子一直在,显然,椅子是谁特地放那儿的。上下楼的老人,爬楼梯累了,走到3楼转角处,正好在椅子上坐一坐,歇歇脚。3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了楼上老人的中转站。下楼的老人,慢慢多起来了。不久,5楼、4楼、2楼的转角处,也都分别放了一把椅子。有的是木椅子,有的是竹椅子,2楼放的竟然是一张小型的旧沙发。没有人知道是谁放的,也许是哪位住在楼上的老人,也可能是某个家有老人的年轻后生。有什么关系呢。转角处的这几把旧椅子,给上下楼的老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纵使是住在最高的6楼的老人,现在也敢下楼来了。楼下有一小片开阔地,那是老人们聚集的地方。

④楼梯转角处的椅子,成了这幢老居民楼的一道风景。可是,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⑤老楼房,楼梯本来就窄,又放了把椅子,上下楼就有点碍手碍脚,特别是搬动大一点的家具物什的时候。某天,一位住在4楼的中年男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把可以折叠收起的椅子,然后,在拐角处的墙壁上,钻了几个眼,将折叠椅安装了上去。需要坐的时候,将椅子放平,贴墙而坐,不需要的时候,就将椅子再靠墙折叠起来。一点不碍事。折叠椅受到了老人们更加热烈的欢迎。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3把这样的折叠椅,将2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⑥老人们开心极了,上下楼再也不那么艰难了。除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见面,聊聊天以外,最让他们开心的是,他们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上自己的家里做做客了。并且,他们在发出邀请的时候,不忘叮嘱老朋友一声,楼梯口都有一把折叠椅,可以坐下来喘口气,不着急啊。

⑦这是发生在我所居住的杭州城的故事,这幢老式居民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附近居民楼里的老人们艳羡不已,不过,别急啊,据说,政府已经拨出专款,在所有老居民楼里推广。

⑧转角处的一把椅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对老人的关爱和温暖。有时候,爱就这么简单。

22.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以“转角遇到爱”为题有何好处?(2分)

23.通读全文,概括出事件的经过。(2分)

起因:住在楼上的老人们嫌拎着小椅子下楼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经过:

结果:老人们开心极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面、聊天,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到家里做客。

24.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④段的作用。(3分)

25.结合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3把这样的折叠椅,将2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26.请具体谈谈你对文章第⑧段内容的理解。(3分)

22、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1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3、居民为了方便老人下楼,在楼梯转角处都放了椅子居民为了方便老人下楼,在楼梯转角处都放了椅子;后来为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便改放折叠椅,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1分)

24、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既承接上文居民为了方便老人下楼,在楼梯转角处都放了椅子(1分),又开启下文,后来为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便改放折叠椅(1分)

25、“自告奋勇”写出了做小生意的居民对这项工作的热情主动,也写出了他做公益时的慷慨大方,从而突出了他对老人们的关爱之情。

26、这段既点明了文章要关爱老人,给老人以温暖的中心(1分),又告诉人们奉献爱心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2分)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史铁生/文)

【阅读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痪(   ) 沉(   ) 憔(  ) 仿(   )

xù叨(  ) wān豆(  ) cǎi扁( ) jué别( )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2)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3)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

3.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为动作,请琢磨第①段两个“悄悄地”和第②段中“悄悄地”分别折射出母亲怎样的心理状态?

4.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5.作者反复写“看花”,请揣摩揣摩“看花”有着怎样的蕴涵?

6.本文写的是怀念母亲的内容,文题却是“秋天的怀念”,这里“秋天”有什么意蕴?

7.用简要的话来概括一下母亲的形象。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第①段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第②段中的“悄悄地”,是因为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4.第①段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互依,几分顽强,不希望儿子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5.“看花”是全文的中心,“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6.“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7.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根据原文,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0分,每空4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内容。(8分)

3.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8分)

4.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分)

用意:

作用:

5.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6分)

6.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么?为什么?(8分)

1.淡雅  高洁  热烈   深沉   烂漫

      2.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2分),帮助(2分)双腿瘫痪的儿子(2分)重新鼓起生活勇气(2分)的故事。

3.“悄悄地躲起来”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2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2分);“偷偷地听”是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2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2分)。

4.用意:调节儿子的情绪(2分),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2分)

作用:借景写人,表现“我”摆脱了痛苦的心境,变得坚强起来(2分),照应上文(2分)

5.插叙(2分)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那步田地(2分),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2分)

6.不好(2分) “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分),“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2分),“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2分)。

屋檐下游走的光阴

梁惠娣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②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③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④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以及南朝吴均《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⑤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灵动。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⑥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条……然后变成了雨帘。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老母鸡用自己宽大的羽翼保护着小鸡,小鸡在叽叽叫着,老母鸡咯咯咯地回应,声音透着慈爱。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氲起我想家的情怀。

⑦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在异乡的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回到老家,屋檐还在,八十多岁的外祖母依然坐在屋檐下,她对着我慈祥地笑,问我在城里的工作和生活,念叨着我什么时候领个外孙子回来给她瞅瞅。多年后,我领着女儿再回老家,外祖母已九十多岁,她依然坐在屋檐下,她依然会念叨我的名字,可是她已认不出我了。

⑧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1期,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结尾卒章显志,并与标题、第②节相呼应,写出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B.第⑤节以动衬静,用大公鸡昂首挺胸的踱步与发出的声音来衬托当时的宁静。

C.①④⑥节引用古诗,增加了文学情味与阅读美感,同时暗示了思乡皆因读诗。

D.第⑥节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用“滴滴答答”、“叽叽”等拟声词来增强现场感。

10.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本文以什么线索将童年往事串连在一起?(2分)

(2)本文写了哪几件童年往事,请依次概括。 (3分)

11.从文中画直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4分)

12.第⑦节作者为什么说“‘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4分)

9、(3分)  C

10、(5分) 以屋檐为线索。(2分) “我”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找燕巢;“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我在屋檐下看雨听雨。(每点1分)

11、(4分) (1) “紧紧”写出了外祖母手握葵扇的状态,“轻轻”和“紧紧”形成对比,写出了外祖母不想惊扰睡觉中的“我”,也突出了外祖母的细心和当时安静祥和的氛围。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点”、“屋檐”分别比作“多情女子的巧手”和“古琴”,生动地写出了雨打屋檐所产生的动听声音,表达了作者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享受之情。

12、(4分)在异乡的城市里没有屋檐;屋檐承载着“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光阴。

珍 惜 愤 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且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生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的有倒拔垂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有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蓄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加以伪装,快乐可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成色十足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6.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怒”的凶恶与丑陋,反衬了下文愤怒的积极意义,使中心更突出,使行文曲折生姿。

B.“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这句话切中时弊。这是对那些面对恶势力不敢愤怒、不敢抗争的人的一种嘲讽。

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感情含蕴,语言铿锵有力,多用长句,警句迭出,说理酣畅淋漓。

D.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已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7.通读全文,你看作者主张“保持愤怒”的理由,请写出三条。(3分)

8.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读了本文,你在对待愤怒上有哪些启示?(5分)

6、(3分) C  (C中“感情不是含蕴、而是充满激情,多用长句也不对)

7、(3分) (1)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人生不能没有它(1分);(2)各种情感中,

惟愤怒最真实(1分);(3)愤怒可以使人做出辉煌业绩(1分)。

8、(5分)第一问: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间强烈释放,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分)  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15—19题。(15分)

乘车花絮

一张月票满城跑。在下近来的行踪,经常出现在公共汽车上。
那一天乘4路车,车停水西门站,上来一位老人,进了车门才掏钱,掏了三个口袋才摸到一块硬角子,刚刚投币进箱,车开了,喇叭响了:“车启动,请抓好扶手……”接着又哇里哇啦来了一通“洋话”,老人不知所措,车厢里已没有座位,但还算空荡,只见他像打醉拳似的,跌跌冲冲踉跄前行,我连忙起身让座,此时在我后座有人用于轻轻揿了一下我的肩头,说:“你老请坐,由我来。”我看是位年轻人,心里很受感动,但又平添几分惆怅。让座,是一件奉献爱心的公德行为,也许还是一种权利,而我已经到了丧失这种权利的时候了。
又一天乘坐3路车,车到四牌楼,上来的也是一位老人,眉毛胡子一抹白,估计已经年近8旬了,一位青年女子连忙起身让座。老人微笑说:“谢谢你,我下一站就下。”只见他攥紧了一下抓扶手的手,很固执又很精神,昂立在摇摇晃晃行进中的车厢里。车到下一站,他没有下,再到一站,他还是没有下,车上已经空出座位,他就顺势坐下了。又到一站,上车乘客中来了一位病恹恹的老年妇女,老人立即起身让座。他行动的敏捷,他对公德行为那种“爱你没商量”的倔劲儿,使我不敢也来不及与他争夺这个让座的权利。他的异乎寻常的举动,是对我的老而无为的惆怅情绪的有力讽刺。记得有人写过这样两行诗:“胡子长了/并不是阻止为善的栅栏……”老人的举止,不就是最形象的诗教吗?
又一天,乘坐48路车,车子停靠儿童医院,一位年轻的母亲手抱婴儿上车,孩子在哭闹,瞬间有两位青年起身让座。一位头戴太阳帽,健壮得像一位举重运动员;另一位是个残疾人。年轻的母亲只顾低头哄孩子,口中连声道谢,蹲身就坐在残疾青年空出的座位上。“太阳帽”连声说,这怎么行,诚挚请残疾人坐在由他空出的位子上。这位令人敬爱的青年,一手抓着扶手,一手撑着拐杖,微笑婉拒,连声说:“我行,我行。”两位年轻人正在相互谦让,一位老先生拽着“太阳帽”的膀子说:“你坐下。”并指着残疾青年说:“这个座位你就由他让。”此时,老先生就像是一位裁判。我坐在一旁有些茫然,这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道理?我注视这位老先生良久、良久,端详他脸庞上错落有致的老人斑以及像古井一般深邃的眼神,我终于悟出了他的用心——我们要做的事很多很多,谁做得最动人,就应该让谁做。
13.速读课文,和“花絮”相照应的几个标志性的时间词语是      。(3分)
14.第2段中“心里很受感动,但又平添几分惆怅”,为什么“惆怅”?(3分)

15.最后一段文字中“我坐在一旁有些茫然,这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道理?”,“茫然”指的是 。联系上下文“逻辑”和“道理”指的就是 。(3分)
16.残疾青年让座,其动人之处在哪里?(3分)
17.“我”起初认为年纪大了就丧失奉献爱心的权力,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分)

13.那一天、又一天、又一天。 

14、“我”认为自己已丧失奉献爱心的权利了,自己年纪大了。 

15、对老先生的裁判感到困惑,不让身体健康的人让座,反倒让一位残疾人让座。谁做得最动人,就应该让谁做。 16、一个残疾青年让座尤其难能可贵,其精神更伟大,其行动的感召更有意义。 17、不正确。第二个故事是,同样是老者,却以奉献爱心这种公德是“爱你没商量”的。“我”也承认老者行为是对他老而无为惆账情绪的有力讽刺。

求助也是一种力量

那是在我六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海边的沙滩上野炊。

我们一起捡了许多被海浪冲到沙滩上来的小虾和贝壳后,父亲坐在有两块大石头的地方开始清洗那些小虾和贝壳,清洗完毕后就可以搭灶生火了。
搭灶最起码需要三块大石头,很明显这里的两块还不够,父亲朝离此十多米处的一块岩石指了指说:“去把它搬过来!”
我奉命前去,那块石头看上去不大,但是它近一半陷在沙子里,所以重量远远超出了从视觉上的估计。我用尽全力想搬动它,可是只能松动了一点点,然后因为力气不够而松开手,无奈地眼看着它重新陷回坑里。
我努力了很久,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父亲走到我身边问:“为什么不用尽全力?”
我说我已经用尽全力了,但是我依旧搬不动它。我边说边继续努力地尝试着想搬移那块石头,并以此证明给父亲看,他对我的怀疑是错误的!
“不,你没有尽全力!如果你尽全力了,你应该想到向我求助,我相信凭我们两个人的力量,足以将这块石头搬移过去!”父亲说完后就走了过来,和我一起把那块石头抬到了锅旁边。尽管父亲的双手捧在那块石头的中间,而且尽量弯下身躯,使我的双手也足以够上。
放下石头后,父亲拍了拍手上的沙尘说:“你要记住,你的全力并不仅仅是指你自己一双手臂上的所有力量,它还指你的脑力,甚至是求助于别人!”父亲说。
“可是,别人的力量是从别人身上发出来的,又怎能算是我的力量呢?”我不解地问。
“你说的很对!但是当你在面对一项你无法凭一己之力做到的事情时,求助便也是一种属于你的力量!”父亲说。
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的话至今清晰地保存在我的记忆中,并一直对我的人生之路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很多次,当我与别人分享父亲的这番话时,很多人都认为父亲是在提倡一种并不可取的、依赖他人的性格。其实,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父亲那句话中最关键的一点:先尽自己的全部能力,只有在一己之力无法做到的时候,求助才算是一种真正属于我们的力量。(《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0年第6期 )

20、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1分)

21、为了搬动那块石头,我努力了很久,父亲却说我没有尽全力,这是为什么?(2分)[

22、文章以“求助也是一种力量”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23、 “尽管父亲的双手捧在那块石头的中间,而且尽量弯下身躯,使我的双手也足以够上。”父亲此时是怎么想的?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2分)

24、“你说的很对!但是当你在面对一项你无法凭一己之力做到的事情时,求助便也是一种属于你的力量!”请你结合现实生活,举一个这方面的例子。(3分)

20、(1分)为父亲帮助“我”搬动那块石头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21、(2分)我在搬不动石头的情况下,没有向父亲求助。

22、(2分)起到了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

23、(2分)示例:虽然我凭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搬移这块石头,但我决不能这样做,我要当孩子的帮手,让他明白:通过求助,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力量。(意思对即可得分)

24、(3分)示例:在汶川地震中,许多灾民被埋在废墟之下,他们不停地呼喊求救并最终得到救援,从死神魔爪中逃脱出来。(意思对即可得分)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5、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2分)

①后来发生了分歧( )。 ②一霎( )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16、第⑦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7、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 ___品质,体现了_____ ___的家庭关系。(2分)

18、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体现了初春的景物特征?(2分)

19、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2分)

15、   qí  shà(2分)

16、景色描写。(1分)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的和谐、美满。(1分)

17、尊老爱幼 (1分) 亲密和谐(温馨和谐、和谐美满)(1分)

18、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的起着水泡。(答出两点即可)(2分)

 19“我”和妻子尊老爱幼,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这句话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大意对即可,关键词:尊老爱幼、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责任、使命)(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