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童趣》,完成10--14题(15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概括文中所叙三件趣事:① ② ③ (3分)
1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2分)
① 盖一癞虾蟆:( ) ② 方出神:( )
③ 鞭数十:( ) ④ 驱之别院:( )
1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2分)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盖一癞虾蟆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翻译句子。(4分)
①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4、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试结合文章举例说明。(4分)
10. ①观蚊成鹤/帐中戏蚊 ②神游丘壑/神游山林 ③鞭驱虾蟆/鞭打虾蟆
11. ①原来是 ②正 ③鞭打 ④赶走
12.B
13.(1)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2)我凭着想象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感到愉快而满足。
14.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举例略)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5、 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问今是何世
1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屋舍俨然( ) (2)便要还家( )
(3)欣然规往( ) (4)寻病终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原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每个方格写一个字)
19、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
(2)_______ (3) 。(用短语来回答,3分)
[8f436bcad78f2d42.jpg]
童趣(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5、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鞭数十 (2)驱之别院
(3)项为之强 (4)传不习乎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8、从文中找出二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
19、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2分)
[044f1c4c0956f759.gif]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20分)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文】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注释】①醵(jù):凑钱,集资 ②手滑:做惯了某种事。这里指皇帝轻易杀臣子。
《范仲淹圣心解法意》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6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或异二者之为 ③比夜彷徨绕床
④弼愠曰:“方欲举法…… ⑤吾谁与归 ⑥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
10.下列句中的“以”的用法与“郡县兵械足以战守”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何不试之以足?
C.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D.卷石底以出
11.用斜线(∕)为文中划线句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
13.结合甲乙两文,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86a1f788db5dc169.gif]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学弈①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③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弈:古代一种围棋。② 弈秋:善弈者,名秋。③为:同“谓”,说。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 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 ② 项为之强__________
③使弈秋诲二人矣___________ ④ 非然也___________
1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项为之强B.思援弓缴而射之C.虽与之俱学D.故时有物外之趣
12.翻译句子。(2分)
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幼时记趣》和《学弈》中选取一篇文章,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文章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①拟:比 ② 强:同“僵”,僵硬 ③ 诲:教诲,教导 ④ 然:这样(共4分,每空1分)
11.D (2分)
12.(1)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得分点:前后两句各占0.5分)
(2)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得分点:判断句式、“通”各占0.5分)
13.《幼时记趣》:仔细观察定能发现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学弈》: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学有所成。(2分)
(启示2分,光写文章名字不得分)
【注释】
①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 ②效颦:模仿而丢丑。 ③茂叔:指周敦颐。 ④成说:早已有过的说法。 ⑤可人:适合人的心意。 ⑥葩(pā):花。 ⑦迨(dài):等到。 ⑧菡萏(hàn dàn):荷花含苞未开曰“菡萏”。 ⑨徂(cú):到。
11. 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在花为分内之事”中的“为”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B.中轩敞者为窗,篛篷覆之 (《核舟记》)
C.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
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4.文中哪些词句描写了芙蕖开花后的美丽多姿?(用原文回答)(2分)
[55b8b9939bd87a5d.jpg]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出淤泥而不染 染 ( )
(2)亭亭净植 植 ( )
(3)宜乎众矣 宜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0.文中写出作者高洁傲岸、不同流俗而又略带孤单与嘲讽意味的句子是?(2分)
[a02554149c931606.jpg]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落英缤纷
(2)屋舍俨然
(3)阡陌交通
(4)寻病终
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7、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
4、(4分) (1)繁多的样子 (2)整齐的样子 (3)交错相通 (4)随即,不久
5、(4分) (1)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2)(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6、(3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7、(3分)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贫穷、人人安居乐业、环境优美的理想社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有仙则名 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 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__ (4)无案牍这劳形 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本文内容,选用文中恰当的语句填空。 (2分)
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分)
9、(4分)(1)出名2)大 (3)使……扰乱 (4)身体
10、(4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1、(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2、(2分)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13、(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文言文(17分)
甲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从乙文中摘录原句填空。(2分)
①喻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已
②喻君子美好的资质
19、甲乙两文在写法上共同之处是 ,甲文借陋室表达了作者 的 节操和 的情趣,乙文借莲花表达了 的情操。(4分)
2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看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分)
16、①这里指品德高尚 ②不加装饰
③这里指清水 ④亲近而不庄重
17、①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8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9、托物言志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君子洁身自好。
20、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