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相顾惊疑 ▲ (2)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
(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4)见山上人烟市肆 ▲
16.与“始悟为山市”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不受之人,且为众人。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
18. 课文主要目的是介绍山市奇景,为什么又要写孙公子和他的朋友及其观感?(4分)
▲
15.(4分)看;高;通“才”;店铺
16.(3分)D
17.(3分)(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18.(4分)一是为了显示山市的真实性,二是借孙公子和他的朋友“相顾惊疑”到“悟”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山市奇景,既衬托山市之奇,又吸引读者。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醉翁之意不在酒 ▲
(3)日出而林霏开 ▲ (4)野芳发而幽香 ▲
1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3分)
例句:名之者谁
A.其岸势犬牙差互B.无案牍之劳形
C.腰白玉之环D.置人所罾鱼腹中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20.我们知道此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写的,文中没有抑郁忧愁的愤恨,而以“乐”贯穿全文。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
17. ①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②情趣 ③散开,消散 ④开放 (4分)
18.C
19.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中却寄托在喝酒上。(“之”、“得”、“寓”等关键字要落实,语言表达1分)(3分)
20. 如:在我们人生中肯定会遇到挫折和低谷,但我们可以调试自己的内心,尽量豁达乐观些,积极进取,总有快乐可寻。(3分,言之有理即可)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注释】摴蒱(chū pú):古代一种赌具,类似“骰子”。
9.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11.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风扬积雪击面”,句中“击”字,生动地表现了高山上寒风之猛烈。
B.“戊申晦”其中“晦”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云海形成一片红光,烘托着上升的红日 。
D.选文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全过程,展示出一副动人的美景。
9清 姚鼐 10 渐渐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11 B
登泰山记
姚鼐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本文作者是 朝 派古文家姚鼐。(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介绍从京师到泰安的旅程及登山时间等情况。
B.第②段交代登山路线:从中岭出发,经西谷到山顶。
C.“苍山负雪”一句以动写静,描绘了群山雪厚的情形。
D.选文叙述与描写结合,体现了“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9.(2分,各1分)清 桐城
10.(3分)汶水和徂徕山像是一幅图画,而且半山腰里停着的云雾像一条带子。
11.(3分)B
陋 室 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予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孔子云:何陋之有?
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山与仙、水与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旨。
B.本文以陋室之景、陋室之人、陋室之事安排顺序。
C.本文运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物质享受和精神寄托两者的取舍。
9. (2分)唐 刘禹锡
10.(3分)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关键词:云 陋 何)
11.(3分)C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 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题为“黔之驴”,因此主要对驴进行十分详尽的描写。
C.主要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轻视敌人的人物。
D.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虎对驴一系列的认识变化过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11. 老虎认为驴“技止此耳”,在文中具体表现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后引申出成语 。(4分)
⒐(2分)D (A项“宋代”有误,应该是“唐代”;B项中对驴进行十分详尽的描写错误,虽题为“黔之驴”,但着墨重点在老虎;C项“轻视敌人”的说法有误,轻视敌人还有可能自己确有真才实学,只不过轻敌而已,然文中讽刺的则是外强中干,无才无德之人;)
10.(2分)可是(老虎)来来回回观察它(驴),觉得它没什么特别的本领。(加点的“之”翻译要到位,句子完整通顺)
11.(4分,每空2分)驴只会大叫和用蹄子踢(2分) 黔驴技穷(2分)
二、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赏奇景悟道理。(16分)
7.【甲】文段作者是谁?选自哪一本书?(2分)
;
8.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若”字的意思。(2分)
⑴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⑵若屈伸呼吸
9.请从【甲】文中找出与下边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个词,并摘录原句。(2分)
地积块耳
10. 请用“/” 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11.翻译下边的句子。(2分)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12.请将 “未几”、“既而”、“无何”分别填到【甲】文段中ABC处。(3分)
13.【甲】文中所描写的“山市”实则与什么自然现象相似?(1分)
14.【乙】文借故事讲道理,它告诉我们 。(2分)
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赏奇景悟道理。(16分)
[1125e179627885b5.jpg]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人有卖骏马者,此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ao )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 ( )(2)愿子还而视之( )
(3)不以千里称也( ) (4)去而顾之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
5. 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1、(1)通“现”,显现 (2)您(你) (3)用 (4)代“骏马 ” 2、(1)(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2)连续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过。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有才能的人。或人才 5、说明要善于发现人才,善于选用人才;说明权威的重要;不可盲目崇拜权威,要注重实践等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hàn dàn):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fù):异香。
1.甲文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
(3)能事不已 ( )(4)宜乎众矣 ( )
3.甲文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4.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文
文
5.甲文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下句:
1.(1分)宋 周敦颐 2.(2分)(1)多 (2)少 (3)停止 (4)应当
3.(2分)借菊花从正面衬托,借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
4.(4分)甲文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的原因,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5.(2分)如:疏篱黄花暗香浮动;雪中红梅坚贞不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1.选文作者韩愈是 代(朝代) 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食之不能尽其材( ) (2)策之不以其道( )
(3)伯乐虽善知马( ) (4)不为虚语矣( )
3.文中的“良马”和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都喻指什么?
4.文中的“天下无马”和文中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有何不同?
5.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简要阐述。
1.(1分)唐 文学
2.(2分)(1)通“才”,才能 (2)方法 (3)善于,擅长 (4)(算)是
3.(2分)千里马 人才
4.(4分)甲文中的“天下无马”是对不能识别人才的狂妄无知(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乙文中的“马群遂空”是说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
5.(2分)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