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晶晶如镜之新开/徒步则汗出浃背 B.于冰皮始解/冻风

C.冻风时/属予文以记之D.未百步返/饮少

7、翻译下列句子。(3分)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天气的恶劣使得作者“□□□□”,这种压抑激发了作者的出游的热情,等待“□□□”,他就偕数友飞出城门,来到郊外。山光水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无不展现出早春的精致。(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9、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写法。这样的写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

B.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例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形象鲜明如画。

C.文章把静态的,无生命的山色,比作动态的有生命的美女梳洗罢秀发的始掠,准确传达出春天所特有的温和明媚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D.文中充满了作者疏放不羁的精神,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恶,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感受着自然的可贵。

6    D (A、的样子\却  B、这时\时常C、余下\我 D、就) 

7    高大的柳树夹立地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8      欲出不得    天稍和      悠然自得   

9    B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形象鲜明如画”。 没有运用到夸张的手法。)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选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干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①俟:等待。 ②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之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将其喉 (2)不诬哉

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乃 伪 睡 以 俟 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用原文回答)(3分)

4.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

1.(1)咬  (2)确实、的确  

2.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4.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参考译文: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

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相惊疑 (2)惟楼一座,直接霄汉

(3)数至八层,如星点 (4)见山上人烟市

16.与“始悟山市”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不受之人,且众人。B.盖简桃核修狭者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己D.宫中府中,俱一体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18. 课文主要目的是介绍山市奇景,为什么又要写孙公子和他的朋友及其观感?(4分)

15.(4分)看;高;通“才”;店铺

16.(3分)D

17.(3分)(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18.(4分)一是为了显示山市的真实性,二是借孙公子和他的朋友“相顾惊疑”到“悟”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山市奇景,既衬托山市之奇,又吸引读者。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醉翁之不在酒

(3)日出而林霏 (4)野芳而幽香

1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3分)

例句:之者谁

A.其岸势犬牙差互B.无案牍之

C.白玉之环D.置人所鱼腹中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我们知道此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写的,文中没有抑郁忧愁的愤恨,而以“乐”贯穿全文。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17. ①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②情趣  ③散开,消散  ④开放  (4分)

18.C

19.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中却寄托在喝酒上。(“之”、“得”、“寓”等关键字要落实,语言表达1分)(3分)

20. 如:在我们人生中肯定会遇到挫折和低谷,但我们可以调试自己的内心,尽量豁达乐观些,积极进取,总有快乐可寻。(3分,言之有理即可)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注释】摴蒱(chū pú):古代一种赌具,类似“骰子”。

9.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11.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风扬积雪击面”,句中“击”字,生动地表现了高山上寒风之猛烈。

B.“戊申晦”其中“晦”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云海形成一片红光,烘托着上升的红日 。

D.选文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全过程,展示出一副动人的美景。

9清  姚鼐  10 渐渐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11 B

登泰山记

姚鼐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本文作者是 派古文家姚鼐。(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汶水、徂徕如画,半山雾若带然

1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介绍从京师到泰安的旅程及登山时间等情况。

B.第②段交代登山路线:从中岭出发,经西谷到山顶。

C.“苍山负雪”一句以动写静,描绘了群山雪厚的情形。

D.选文叙述与描写结合,体现了“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9.(2分,各1分)清    桐城

10.(3分)汶水和徂徕山像是一幅图画,而且半山腰里停着的云雾像一条带子。

   11.(3分)B

陋 室 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予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孔子云:陋之有?

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山与仙、水与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旨。

B.本文以陋室之景、陋室之人、陋室之事安排顺序。

C.本文运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物质享受和精神寄托两者的取舍。

9. (2分)唐  刘禹锡

10.(3分)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关键词:云  陋   何)

11.(3分)C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 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题为“黔之驴”,因此主要对驴进行十分详尽的描写。

C.主要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轻视敌人的人物。

D.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虎对驴一系列的认识变化过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然往来视,觉无异能者;……

11. 老虎认为驴“技止此耳”,在文中具体表现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后引申出成语 。(4分)

⒐(2分)D  (A项“宋代”有误,应该是“唐代”;B项中对驴进行十分详尽的描写错误,虽题为“黔之驴”,但着墨重点在老虎;C项“轻视敌人”的说法有误,轻视敌人还有可能自己确有真才实学,只不过轻敌而已,然文中讽刺的则是外强中干,无才无德之人;)

10.(2分)可是(老虎)来来回回观察它(驴),觉得它没什么特别的本领。(加点的“之”翻译要到位,句子完整通顺)

11.(4分,每空2分)驴只会大叫和用蹄子踢(2分)  黔驴技穷(2分)

二、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赏奇景悟道理。(16分)

7.【甲】文段作者是谁?选自哪一本书?(2分)

8.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若”字的意思。(2分)

⑴有楼者,堂者,坊者 ⑵屈伸呼吸

9.请从【甲】文中找出与下边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个词,并摘录原句。(2分)

地积块

10. 请用“/” 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11.翻译下边的句子。(2分)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12.请将 “未几”、“既而”、“无何”分别填到【甲】文段中ABC处。(3分)

13.【甲】文中所描写的“山市”实则与什么自然现象相似?(1分)  

14.【乙】文借故事讲道理,它告诉我们 。(2分)

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赏奇景悟道理。(16分)

[1125e179627885b5.jpg]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人有卖骏马者,此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ao )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 ( )(2)愿子还而视之( )

(3)不以千里称也( ) (4)去而顾之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

5. 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1、(1)通“现”,显现 (2)您(你) (3)用 (4)代“骏马 ” 2、(1)(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2)连续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过。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有才能的人。或人才 5、说明要善于发现人才,善于选用人才;说明权威的重要;不可盲目崇拜权威,要注重实践等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