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10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呷浪之鳞 ②夫不能以游堕事
③而此地适与余近 ④琴能无纪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7.选文第一段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满井早春气息?(2分)
18.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15.①代鱼 ②坏,耽误 ③正好评,恰好 ④怎么(4分,每个1分)
16.(我)才知道效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2分,两个“始”必须译到位,否则扣1分)
17.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风力、游人、鱼鸟。(2分,写到其中三个即给2分)
18.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2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春和景明( ) (2)把酒临风( )
(3)为众忌疾( ) (4)罕受人言( )
1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乃重修岳阳楼;乃不知有汉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或异二者之为;今或闻无罪D.悍吏之来吾乡;无案牍之劳形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3)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14.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3分)
11.(1)日光 (2)端,持 (3)被 (4)少( 每词1分,共4分。)
12.D( 2分 )
13.句子翻译:(1)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3)范文正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每句2分,大意正确1分,关键词语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14. 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3分)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①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②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③,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④,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⑤又潺湲⑥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起人心情( ▲ ) (2)山树为盖( ▲ )
(3)可濯足于床下( ▲ ) (4)可胜言哉(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14.(2分)兄妹四人(兄妹们)送生病的母亲回大陆的故乡。(缺少“大陆”得1分)
15.(3分)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妈妈的病情,同时交代了我们带妈妈回大陆故乡的原因,照应上文三个兄弟“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陪妈妈回家或在火车站妈妈“步履细碎”等内容。(手法1分,其他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6.(3分)用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1分,任意一个即可),表现了妈妈要回家的强烈愿望(1分)以及找不到家的惶恐(1分)。
17.(4 分)(1)既指火车在奔驰,也指妈妈的记忆在迅速倒回到过去。(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2)妈妈从大陆到台湾直到现在的一段生活经历。(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3分)D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 负(凭借)势竞上 晓雾将歇(休息)
B. 互相轩邈(名词,指高处和远处) 沉鳞(代鱼)竞跃
C. 蝉则千转(通“啭”,鸟鸣声)不穷 夕日欲颓(坠落)
D. 猿则百叫无绝(断) 答谢中书书(写)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与徐公美
B. 自康乐以来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D. 鸢飞戾天者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9.下面句子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巧妙地通过写树适寒、竞长、繁多的特点,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确有一番别出心裁之意。
B.乙文作者通过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的意境创设,描绘一了幅清峻秀美的山川景色。
C.甲文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人的蔑视,乙文中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美”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D.甲乙两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小品文,并不是书信,甲文写的是富春江地方之景,乙文写的是仙都地方之景,都描绘了奇丽秀美的景物特征。
7.C(A:歇:消散 ,一对一错,不合题意; B: 轩邈:动词,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全错,不合题意;D:绝:“断”或“消失”均可,书:信,给谢中书的信,一对一错,不合题意。)
8.A(A:前“与”: yù,欣赏,后“与”:和,跟;B:“以”均作助语,表时间;C:均表判断,与今意相同。D:均是代词,代人。)
9.D(两文都是书信,乙文并非“仙都”之景,是泛指,并非指哪一个地方的景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22~24题。(10分)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水 仙 (李渔)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有改动)
【注】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不蔓不枝 枝:
(3)家人不能止 止:
2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24.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两句中“而”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B.“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濯”是“洗涤”的意思,“索一钱不得矣”一句中“索”是“勒索”的意思。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的意思,“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是“不是住在南京,而是住在水仙花的故乡”的意思。
D.甲文“托物言志”,以莲自喻,来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乙文用“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两件事来表现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
22.蕃:多。 枝:长枝节。 止:阻止。(3分)
23.(1)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鲜”1分,句意1分)
(2)没有看到水仙花,这和没有返回南京有什么不同呢?(2分,大意对即可)
24.B(3分)(索:寻找。)
书《洛阳名园记》后①
李格非②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③:盖四方必争
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日:“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
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④,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⑤,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日:“园囿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
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
乎?唐之末路是矣! (选自《古文观止》)
①《洛阳名园记》记述的是十九处洛阳名园,本文是记述这些名园后的总结。②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李清照之父。③走集:指边境上的壁垒。④五季之酷: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无尽的战乱带来严重破坏。⑤蹂蹴:践踏。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兵:
(2)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候:
(3)号千有余邸。 号:
(4)而忘天下之治忽。 治: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即点明洛阳地理形势的重要性,道出洛阳的繁荣与衰落是天下安定与战乱征兆的道理,并用唐和五代的事实加以论说。
B.作者认为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而洛阳的盛衰则又可从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
C.作者行文中感叹记述洛阳名园是徒劳无益,因为自唐、五代以来,名同大都“废而为丘墟”、“化而为灰烬”了。
D.作者从公卿大夫们纵情同林的享乐生活中,预见到统治阶级必将没落的命运,结尾的感叹意味深长。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译文:
(2)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
译文:
6.结合文章论述的内容,简要说说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5分)
3.(1)战争 (2)征兆 (3)号称 (4)治理(每题1分,4分)
4.C(3分)
5.(1)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边境上的壁垒,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3分)
(2)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3分)
6.文章行文简洁、论事精辟.(1分)采用由小见大逐层推理的方法,论述了由洛阳名同的兴废看到洛阳全城的盛衰,又从洛阳的盛衰看到天下的治乱的观点。(2分)结尾处卒章显志,亮出真正的写作意图:提醒公卿大夫不能纵情园林过享乐生活。(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 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5.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27.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 的主旨。
23.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4.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D项加点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5.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26.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27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段,完成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7. 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上诘之
(3)执策而临之 (4)安可诬一世之人
8.翻译句子。(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9.(3分)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10.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7.(1)喂养,饲养(2)责问(3)鞭子(4)怎么(4分)
8.(1)想要和一般的马(所获得的待遇)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皇帝命令封德彝推荐贤能,很久都没有推荐。(6分,每项2分)
9.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3 分)
10.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3分)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随意的)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观察),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等到)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箬篷覆之 箬蓬: ②诎右臂支船 诎:
③令怪之 怪: ④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②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译文:
9.甲段中,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0.两文都体现了艺术家技艺的高超,请结合文本说说两文分别是如何表现的。(3分)
7.①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②同“屈”,弯曲 ③以……为怪 ④清清楚楚 8.①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中。②用(这幅画)在一群猫前试一试,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的。 9.所用材料的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刻画细腻逼真。(每点1分) 10.甲文从所用材料的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刻画细腻逼真等方面从正面通过议论、描写表现雕刻家技艺的高超。乙文通过猫的表现,以侧面衬托的手法表现画家技艺的高超。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傍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椿柏而葱倩。时一褰(qiān)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祖鸿勋《与阳休之书》
注释:祖鸿勋为人耿介,为官清廉。虽入仕朝廷,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此文是作者辞官归里后写给阳休之的信。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蝉则千转不穷 穷冬烈风B.急湍甚箭 王之蔽甚矣
C.家先有野舍于斯 登斯楼也 D.负杖登峰 负箧曳屣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椿柏而葱倩。
12.两文作者一为南朝,一为北朝,但文章的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从表达方式与语言特色两个角度简要分析。(2分)
13.甲乙两文都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0.答案:C
评分:选对得2分。
11.答案:房檐下流动的烟雾袅袅升起,与高空中的雾气融为一体,时舒时卷,变幻多姿;小园中的桃树李树,跻身于香椿翠柏之中,枝繁叶茂,苍翠欲滴,在缭绕的雾气中,愈发显得妖娆多姿。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12.答案:①两文都是先描写,后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②语言上多用骈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厌弃世俗的情感,并有规劝友人避世归隐之意。
评分:对待自然1分,对待世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