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解释下列划线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 可爱者甚 (2) 濯清涟而不妖

(3) 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4) 陶后有闻

1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A.

B.

1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1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9.再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1)多 (2)清水 (3)亲近而不庄重 (4)少

16.(4分)

A.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B.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大富大贵者;荷花,是花中的君子。

17.莲,花之君子者也。(2分)

18.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3分)

19.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任写两个得满分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9、文中加线处应填的原文是: 。概括语段中心的一句是: (2分)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惟吾德( ) (2)谈笑有鸿儒 (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孔子云:“何陋之有?”

2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惟吾德馨”?(2分)

[c71c02f5e803cee6.jpg]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6.下面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坐潭上 负势竞上 B.皆若空游无所依 猛浪若奔

C.皆若空游无所依 水皆缥碧 D.似与游者相乐 鸢飞戾天者

7.解释下面加点词。(4分)

①以其境过清 ②乃记之而去

③互相轩邈 ④望峰息心

8.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9.甲文和乙文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吐出来水的什么特点?各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6.(2分)A

7.(4分)①因为  ②离开  ③往高处伸展  ④平息

8.(6分)①(3分)(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补充省略的部分0.5分,“斗”“蛇”各0.5分。)

②(3分)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9.(4分)水的特点:清澈(或:清);(1分) 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1分)描写角度: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1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

小 石 潭 记 (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以其境过/ 水有冽B.不可久/ 面山而

C.潭中鱼可百头 / 时人莫之D.乃记之而 / 过中不至,太丘舍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作者细致描绘鱼的数量和情态主要为了印证“□□□□”;第一段中“伐竹取道”与第四段中的“□□□□□□,□□□□”相照应,突出了小石潭凄清幽静的特点。(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头寻找小石潭的过程,为下文写小石潭幽寂的环境、清澈的潭水等内容埋下伏笔。

B.、本文观察入微,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设喻,如“犬牙差互”传神地描写出了溪流形状。

C.、作者的情绪先是快乐后是黯然神伤,表面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清,实际是因为自己仕途失意,遭遇不公正待遇。

D.、文中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潭水的清澈:“水尤清冽”是直接描写,还通过听水声的美妙感受、全石的水底和游鱼的动静情形侧面表现。

6. (3分)C(离开)【A凄清/清澈   B停留/ 居住   D左右,上下/ 同意,赞许 】

7.(3分)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8.(3分)水尤清冽;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9.(3分) B (写的是溪岸的地势)

阅读《醉翁亭记》片段,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qū)偻提携 B.(guāng)筹交错 C. 树林阴(yì) D. 山肴野(shù)

13.请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4分)

A. 临溪而( ) B. 颓然乎其间者 ( )

C. 者歌于途( ) D. 苍颜白发( )

1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5.“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12  C.    13捕鱼  醉醺醺的样子  背  脸色苍老

14.⑴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⑵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

15.描写了滁州人民安居乐业,山中游客不绝的热闹场面.山中游玩的人多,反映了太守治理有方.人民生活富足,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淳朴!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屠惧,投骨( ) (2) 恐前后受其( )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一犬坐于前。

18、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3分)

16、(2分)(1)把(2)攻击

17、(3分)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8、(3分)生活实际略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答出一点并联合生活实际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句中加点词。(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怀民亦未寝 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步:

④盖竹柏影也 盖: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1.文章描景写“月”,抒情写“闲”,你怎样理解它们?(4分)

答:

9..①心想②睡③散步④原来 共4分,每词1分

10.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重点译出但、闲、者、耳) 共2分,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11.“闲”“月”贯穿全文,写月表现闲,闲则赏月,既直露当夜的心情,又隐喻作者被贬的心态。 共4分,每点2分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7-11题。(12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然/则/何时而/乐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矣/众妙毕B.南潇湘/初

C.暮冥冥/不宜妄自菲D.则有国怀乡/游人而禽鸟乐也

9.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大易小,甚善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10.将文中画线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7.A(2分)    8.D(2分)    9.D(2分)

    10.(1)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象。(2分)

    (2)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2分)

    11.A(2分)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然后做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1)沿溯阻绝。沿:( ) (2)良多趣味。良:( )

(3)直视无碍。碍:( ) (4)窥谷忘反。反:( )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18、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1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20.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6、①顺着  ②确实  ③障碍  ④同“返”,返回

17、⑴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

⑵(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

18、B

19、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

20、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   ) ⑵窥谷忘反(   )

⑶蝉吟鹤(   ) ⑷徒语哉(   )

2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⑵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译:

2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25.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⑴向高远处伸展    ⑵同“返”,返回  ⑶叫    ⑷难道 (各0.5分,共2分)

23.

⑴湍急的流水好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马在奔跑。(2分)

⑵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2分)

24.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0.5分)

作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奇,山之秀。(0.5分)

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0.5分)

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0.5分)

25.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1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1分)(意近即可,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