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六一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②顷岁:近年。③指擿:批评指正。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3.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

1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2: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

3①勤读书②多写作③不急于求成④多反省

文言文阅读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给加点字注音。

遽( ) 将( ) 好( ) 髀( )

2、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语。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③人皆(吊)之: ④(居)数月:

⑤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⑥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3.翻译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文章作者通过这则故事,揭示了( )的关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1. jù jiàng hào bì

2. 善:善于 亡:逃跑,丢失吊:慰问 居:经过 将:带领 何遽:怎么就

3. (1)靠近塞上有一个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有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的区域去了。(2)住在边塞附近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他的儿子仅仅因为瘸腿的缘故,父子两人都得以保全。

4. 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言之有理即可)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④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大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水陆草木之花    敦颐独与之辩

B.有狱久不决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濯清涟而不妖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D.可爱者甚蕃 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译文:

3.用“/”画出【乙】文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答:

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 B

2. (1)(莲花)香气越远越清芳,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2)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这样的事情)我不做。

3.敦颐至/一讯立辨

4.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5.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阅读《陋室铭》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惟吾德馨  (    )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调素琴  (    )

(4)无丝竹之乱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3.选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4.请概括选文的主旨(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答:

1. (1)只 (2)大 (3)调弄,这里指弹(琴) (4)使……乱,扰乱

2.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答案:举例论证,作者以古仁人自况,表现自己的品德高尚。

4.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2)未果,寻病终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 (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随即,不久

2.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2)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 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③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 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 (kòu):初生的小鸟。③忮(zhì):凶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信于异类也   (      )

(2)去人太远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译文:

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

答: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答:

1. (1)使……信任 (2)距离

2.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3.因为“我”的母亲 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4.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他动物,要与其他动物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他动物。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 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     )

(2)不见曦月  (     )

(3)至于夏水襄陵  (     )

(4)虽乘奔御风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2)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答:

5.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答:

1. (1)毫无 (2)太阳 (3)上 (4)即使

2. (1)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急流冲荡在岩崖之间。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的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5.寂静凄清。

挟太山①以超北海②,语③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④,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⑤,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太山:泰山。②北海:渤海。③语(yù):告诉。④折枝:本处意作揉胳膊,捶腿。⑤王(wàng):统一天下。

1.请摘出与《大道之行也》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相同的一句。

2.与《大道之行也》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要:

(2)妻子:

(3)志: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便扶向路。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后/遂无问津者。

2.(1)通“邀”,邀请。(2)妻子和儿女。(3)做标记。

3.(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就顺着旧路(回去)。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会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5)遂反溯流逆上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你读了本文深受什么启发?

1.(1)你们 (2)讲学,教书 (3)指洪水 (4)停止 (5)逆流

2.(1)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2)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3)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4.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做事切不可主观臆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