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渔人甚 便还家___________

溪行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提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对其内容分析下正确的一项是 ( )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儒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 肆:尽力。② 靡:没有。③ 暧:隐蔽。④ 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 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儒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含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通过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人民的美好愿望。

5.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异:对……感到奇怪;要:同“邀”,邀请;

   缘:沿着;交通:交错相通

2、D

3、①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②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③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4、C

5、①桃花源中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几百年来,生活幸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两汉魏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所以知道世上的事后皆叹惋。②害怕世人知道,被官府发现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③作者写世外桃源的幸福安宁,写他们的社会担心,正表现了现实的不合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来【注】 ①久阔:久别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乃告其所以 B. 广乃/告其所以 C. 广乃告/其所以 D. 广乃告其/所以

2.解释加横线的词。

(1)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2)漆画作蛇 ( )

(3)广乃告其所以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4.“客”久病不愈的原因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1.A 

2(1)意料,想(2)像蛇一样(3)原因

3、看见杯中有条小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完后就生病了。

4、告诉人们不要再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测,庸人自扰(或:凡事应多做调查研究,千万不能见到一点形迹就疑神疑鬼。)(意思对即可)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划分句子节奏: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录毕,送之 ( )(2)媵人持沃灌( )(3)既加冠( )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书以观 言行一B.、慕圣贤之道 多弊少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得患失D.、未尝稍降色 婉言

4、翻译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意:

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答:

6、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1)跑(2)热水(3)指男子二十岁、成年 

3、C  

4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他们的意思。

5、(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6、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阅读《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标一处)

(1) 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之不以其道( )

(3) 执策而之( )

3、下面各组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求其能千里也 能辨我是雄雌

B.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

C.鸣之不能通其意 人不知不愠

D.置酒而招之 一食尽粟一石

4、本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5、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你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呢?

1、(1)食之/不能尽其材。

2、(1)喂养(2)鞭打(3)面对

3、B 

4、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

5、努力使自己更完美,学会推销自己等。

阅读《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 饮辄尽( ) (2)性酒( )

(3)亲知其如此( ) (4)晏如也( )

2、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许 先生不知何人也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B.、期 在必醉 陈太丘与友

C.、会 每有宾客大宴

D.、之 或置酒而招又数刀毙

3、翻译下列句子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译文: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4、“好读书,不求甚解“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今天,句意有了什么变化?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1、(1)去,往      (2)特别喜爱   (3)旧友

(4)安然自若的样子     

2、D

3、(1)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把(它)作为自己的号。(2)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答:文中意: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咬文嚼字。今意: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理解。(每问1分,意近即可。)

5、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 ) (2)是陋室( )

(3)惟吾德( ) (4)无案牍之形(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1略

2略

3、C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选自《韩非子·说林》)

【注释】①谗鼎:又称崇鼎、岑鼎,天子的宝器。②雁:同“赝”,假的。③乐正子春:鲁国人,复姓乐正,曾经跟随曾子求学,以诚信而著称。④子:你,指送鼎的鲁国人。⑤胡:何,为什么。

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亦爱/臣之信 B. 臣/亦爱臣之信

C. 臣亦爱臣/之信 D. 臣亦/爱臣之信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使( ) (2)信( )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2分)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道理。

[80276596061aaa47.jpg]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欧阳修)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满井游记》袁宏道)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云而岩穴暝( ) (2)筹交错( )

(3)之者谁( ) (4)而此地与余近(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饮少醉/未百步返 B.在乎山水间也/局促一室

C.日出林霏开/城居者未之知也 D.泻出两峰之间/冷光之乍出

3.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甲、乙两文的作者出游都带着快乐的心情,但他们快乐的理由不同,说说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5、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1、(1)聚拢   (2)酒杯   (3)命名    (4)正好/刚好/恰好

2、C

3(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4欧阳修为美丽的自然风光、滁州百姓生活和乐,以及自己能与民同乐而感到快乐;袁宏道则为能在公务之余出游,亲近自然、欣赏早春美景而乐

5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小石潭凄清幽邃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字词。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

②春和明 ( ) ③去怀乡 ( )

2、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 (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 形成了对比。

4、文中“进”、“退”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答:

1(1)景象(2)日光(3)国都  

2、A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

4.①“进”指“居庙堂之高(或:在朝为官),“退”指处江湖之远(或:在野为民)。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不予肯定:其一味宣扬忠君的思想和态度有历史局限。

阅读韩愈的《马说》一文,并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之不以其道( ) (4)一食尽粟一石( )

2、下面各组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策之不以其 益慕圣贤之 B. 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

C.鸣之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不知 D.祗辱于奴隶人手 学而时习

3、翻译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本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5、能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1、(1)这(2)喂养(3)鞭打(4)有时

2、C  

3 翻译句子(略)  

4、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

5、不知马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