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本 固:牢固

B.始于长安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 毕:完成

D.以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3.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 B

2.(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3.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游东坡

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__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 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的一处荒地。②龟头: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③筇杖:竹枝。④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自州门而___________

(2)至东坡则地势平开豁___________

(3)亭下南一堂颇雄____________

(4)一郡之最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3.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4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__________”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____________之情。

1.(1)向东走    (2)空而开阔    (3)面向   (4)是

2.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3.B

4.雪堂     仰慕

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远近∕聂政刺韩傀也 B.屋舍俨∕吴广以为

C.时冰皮始解∕是鴟得腐鼠 D.山峦晴雪所洗∕此何若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

A.欲其林∕泉而

B.渔人甚之∕作则沙走砾

C.复行∕红装而

D.黄发垂髫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渔人所见的村落、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人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乙】文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乙】文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文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1.C(解析:A项分别是“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是“……的样子”“对”;C项都是“在”;D项分别是“被”“是”。)

2.D(解析:D项都是借代;A项: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C项:前:名词作状语,向前。蹇:名词作动词,骑驴。)

3.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互相听见。

4.D

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财不足,请敛于氓。”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家老:春秋时卿大夫家中的家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物喜 ____________

(2)斯人 ____________

(3)请敛于 ____________

(4)乐者 ____________

2.下列对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是/独乐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4.【甲】文中的范仲淹和【乙】文中的晏子所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谁的思想境界更加高远和可贵?请阐明理由。

1.(1)因为 (2)无,没有  (3)百姓  (4)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不译

2.B(解析:然则/何时而乐耶)

3.(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2)现在居上位的人只快乐于自己的快乐,而让下民损伤自己的财产,这是独自快乐啊,不可以!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晏子:上下同乐。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更加高远和可贵。因为晏子只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为统治者着想。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 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走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京中有口技者 宾客大宴

宾客意 人有百手

2.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 。

3.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

4.为什么作者在前后都要交代表演者使用的道具?

答:

5.口技表演者表演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

6.请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表演者表演的成千上万种声音。

答:

1.擅长,善于;适逢,正赶上;稍微;即使

2.《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林嗣环,清

3.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路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4.列举道具,暗示道具的简单,以此来表现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模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过程;模仿一家由醒又入睡的经过;模拟一场特大火灾时的惊险场面。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②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③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④走出大门不多远,一脚   在塘里,   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一身的水。⑤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在文中画线处,依次应填的适当的词?这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场面?

(2). 选段通过多种描写,刻画了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请写出关键的词语:

⑴语言:

⑵动作:

⑶外形:

(3) “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呢?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

(4) 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按要求写出相应的语句。

①烘托范进昏厥时怕人情景的是:

②烘托范进疯走狂奔的是:

(1).踹、挣、淋淋漓漓;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2). 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拍、笑、叫;

外形:头发都跌散了,两手带泥,一身的水

(3). 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

(4)①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来;②众人拉他不住.

杨朱之弟曰布,素衣而出。天,解素衣,衣缁衣而。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缁(zī):黑色 犹:像。 向者:刚才。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 (2) (3)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哉?”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1.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2(1)穿 (2)通“返”返回 ( 3)感到奇怪

3假如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成了黑的,难道你能不觉得奇怪吗?

4.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或 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或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既而儿醒: (2)妇抚儿

(3)其夫呓语

2.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 本段中表演者模拟了什么样的声响场景?声音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4.文中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属什么描写?其目的是什么?

1.略

2.略

3.摹拟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情形.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4.侧面描写,充分体现了口技者把声音模仿到极致,衬托出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韩湟,字太冲,节制三吴,所辟宾佐,随其才器,用之悉当.有故人子投之,更无他长。尝召之与宴,毕席端坐,不与比座交言。公署以随军,令监库门,此人每早入 帷,端坐至夕,吏卒无敢滥出入者-。

①注:辟:征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故人子投之 此人每早入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毕席端坐,不与比座交言。

3、“吏卒无敢滥出入”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冋答)

4、根据文章内容,韩湟具有 的性格特征。

1、(1)原来的,以前的;(2)进入

2、直到宴席结束还端端正正地坐着,不和相邻座位的人说话。

3、“此人每早入帷,端坐至夕 ”

4、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注意细节、善于观察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文学常识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选文作者是 (人名〕

②未果,寻病终

寻: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句: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表现出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B.太守“即遣人”寻桃花源“遂迷”,表现了桃花源人厌恶战争的态度。

C.“不足为外人道”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别人来扰乱他们的平静生活。

D.借助南阳刘子骥这一真实人物,增添文章真实感,使读者为之神往。

1、陶渊明;不久;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

2、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