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楚人怜之    

③今亡亦死    ④为天下唱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卒中往往语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燕楚将 若佣耕B.夺杀尉 长跪谢之

C.祭尉首 可一战 D.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是鱼乐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前的舆论准备。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先是“置书鱼腹”,然后又“篝火狐鸣”。

C.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陈胜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D.选文语言描写非常精采,一句 “天下苦秦久矣”传神地表现了陈胜卓越的洞察力。

1. ①屡次   ②爱戴   ③逃跑    ④通“倡”,首发   ⑤称王  ⑥到处

2.A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因戍守边疆而死的人本来也会达到十分之六七。

4.B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岂五百里哉 ( ) ②长跪而之 ( )

③秦王色 ( ) ④寡人矣 (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 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4.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5.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A.”,列举了专诸刺王僚、 B. C.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D.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分)

6.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 “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

1、①只,仅仅  ②道歉  ③屈服  ④明白,懂得

2.略

3秦王被唐睢决心效法古代勇士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所征服。从语言和行动角度表现唐雎。

4.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5.A天子之怒  B聂政刺韩傀  C要离刺庆忌   D 挺剑而起

6.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说信陵君①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②,破秦军,存赵国。赵王③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 ,不可不知也 ;我憎人也 ,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 ,不可忘也;吾 有 德 于人也 ,不 可 不 忘 也 。今 君 杀 晋 鄙 ,救 邯 郸 破 秦 人 ,存 赵 国 ,此 大 德 也 。今 赵 王 自 郊迎 ,卒然④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⑤谨受教。”

(节选自《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①信陵君:即魏无忌,魏昭王之子。②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③赵王:指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公元前245在位。④卒然:“卒”同“猝”,突然。⑤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 ,魏 昭王之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之曰

(3)赵国 (4)唐雎信陵君曰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怫怒   则北通巫峡 B.赵王郊迎 非亭午夜分

C.亦免冠以有先生也D.人憎我也  聂政刺韩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 有 德 于人也,不 可 不 忘 也 。

4.选文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的手法比较两语段的异同。

1. (1)  通“苍” (2)道歉  (3)使……生存   (4)告诉

2D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平民发起怒来,也只不过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2)别人对自己有好处,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好处,不可不忘记。

4 (1)相同点: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2)不同点:主要是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善于雄辩的特点;《唐雎说信陵君》一文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乙文】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rèn):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被外族人统治。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甲文】出自课文 ,本篇文章是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出师北伐,临行上此

文给 (人名)。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志虑纯: (2)悉以之:

(3)严亮卒: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4.【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

5.阅读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的“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1.《出师表》  刘禅(该题是对课文有关知识的考查,弄清该文的写作背景,就能正确解答该题。)

2.(1)忠诚  (2)商议,询问  (3)听到,听说(“忠”字古今意义差别不大,都可以理解为“忠诚”或“赤诚无私,竭心尽力”。“咨”是“询问”的意思,古今差别不大。“闻”在古文中常被解释为“听,听到”,如我们学过的“渐闻水声潺潺”“如闻泣幽咽”等,这里引申为“听说”。)

3.(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1)翻译时我们可以按照字字对应的原则,即将原句中每个词语的意思都翻译出来,尤其是“是以”“简拔”“以”“遗”等词要翻译正确。(2)翻译时要注意“为”“平直”等词的翻译。]

4.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文题是要求我们找出【乙文】中能体现赏罚严明的句子。只要准确理解了【乙文】的意思,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

5.《出师表》  《后出师表》  《隆中对》(做此题时,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来分析。诸葛亮曾写了《出师表》《后出师表》,所以“两表”的答案比较容易得出。“一对”我们可以结合“对”字分析,联系陈寿的《隆中对》可分析出此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晏子,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选文有改动)

【注】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辂(lù)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同“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晏子,乘弊车,驾驽马 朝:上朝( )

(2)臣得暖衣饱 食:吃( )

(3)公使梁丘据之辂车乘马 遗:遗留( )

(4)公不,趣召晏子 说:通“悦”,高兴(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子禄寡耶? 辍耕垄上

B.弊车驽马奉其身 无从致书

C.臣足矣 皆以美徐公

D.侈其衣服饮食不顾其行者 朝往,暮而归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4.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1.(1)√  (2)√  (3)×  (4)√

2.B

3.我节制自己穿衣吃饭(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

4.节俭;以身作则(或:能做表率)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_____

(2)杀人梃与刃 以: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

B.臣之客欲有求臣 所欲有甚生者

C.朝廷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

D.以刃与政,有以乎 览物之情,得无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__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1.(1)面刺:当面指责。(2)以:用。

2.D

3.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  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

5.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3.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4.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D

2.A

3.D

4.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伤股,门官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不伤,不禽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

④古之为军也,不阻隘也。 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chóng):再次  ④以:凭,靠

2.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3.(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4.(示例)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 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长跪而之曰 谢:感谢。

3.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的恐吓,唐雎以“平民之怒”回应,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1. 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   

2. D      

3.(1)你最好是将土地奉送给我,不然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阅读《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通

B.弗敢加.也 加:虚报

C.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D.小大之狱. 狱:牢狱,监狱

2.下面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齐师败绩。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一自然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B.第二自然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本段写曹刿,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C.第三自然段写庄公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庄公以“彼竭我盈”为依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以“惧有伏焉”为依据,又提出要选择恰当时机进攻的观点。

D.选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的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D

2B

3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