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成1-4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①,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②飞戾③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①轩邈(miǎo):高远。轩,高。邈,远。这里作动词用。②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吗。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③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戾,至。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急湍甚箭 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3.【甲】文中写到“清流见底”,【乙】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xiē 消散 (2)tuí 坠落 (3)tuān 急流的水 (4) ài障碍
2.(1)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景物的妙处了。
(2)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3.水皆缨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一鸣惊人
楚庄王莅(lì)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①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②,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③然无声,此为何名④?”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⑤。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⑥,不谷⑦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⑧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市,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⑨声。”
《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右司马御座:右司马,官名。御座,侍坐。座,通“坐”。②阜:土山。③嘿:通“默”。④此为何名:意即这是什么鸟?⑤观民则:观察民众的表现。则,准则,榜样。⑥释之:放过我吧,即别再跟我纠缠之意。释,放下,释放。之,这里代第一人称。⑦不谷:犹言“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谷”,古代写成“觳”。⑧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⑨希:通“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楚庄王莅政三年 (2)三年不翅
(3)合诸侯于宋 (4)不蚤见市,故有大功
2.辨析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①嘿然无声,此为何名
②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虽人有百口,不能名其一处也
3.将下列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2)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4.读过此文,你认为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1.(1)到,这里有治理、统治、管理的意思。
(2)名词用作动词,扇动翅膀。
(3)会集
(4)通“早”
2.①名字(名词)
②命名(动词)
③说出(动词)
3.(1)三年不展翅,是为了将要让人看到它宽大丰满的羽翼;不飞不鸣,是为了观察民间的情况。现在虽然不飞,但一飞起来就会直冲云天;现在虽然不鸣,但鸣起来就会使人吃惊。
(2)在宋国会集各路诸侯,于是称霸天下。(意思对即可)
4.楚庄王是一个胸有大志、沉稳、有主见的人。(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
,故称瑞
耳。体兼彩
,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 氤氲(y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
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迢至菡萏
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则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
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蕖:荷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亭亭净植( ) (2)陶后鲜有闻( )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4)莫能肖也(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B.是芙蕖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C.花之富贵者也 有风既作飘飘之态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至其可人之口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3)善绘者以意取似。
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的品性。
5.【甲】、【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1.(1)树立(2)少(3)停止(4)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2.B
3.(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3)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4.洁身自好高洁(意思接近即可)
5.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阅读,完成1—4题。
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①子猷:王徽之字。王徽之(3387-386年),字子猷,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为王羲之第五子。山阴: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②眠觉:睡醒了。③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④剡(shà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èng)县。⑤造,到、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王子猷居山阴 居: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望皎然 皎然: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1)人问其故 (2)故时有物外之趣
B.之:(1)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2)友人惭,下车引之
C.而:(1)兴尽而返 (2)拔山倒树而来
D.方:(1)经宿方至 (2)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4.从本文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
1.(1)居住。 (2)洁白光明的样子。
2.D 〔A.(1)名词,“原因,缘故”。(2)连词,“因此,所以”。 B.(1)动词,“往,到……去”。(2)代词,代指远方。 C.(1)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或不译。(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D副词,“才”、“刚刚”。〕
3.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
4.示例1: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示例2:是一个“任诞放旷”和“率性而为”的人。示例3:是一个潇洒自适的有真性情的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②皆叹惋( )
③欣然规往(、 ) ④寻病终(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向: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交错相通 ②感叹,惋惜 ③计划 ④随即,不久
2.B
3.(1)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荆公改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容斋续笔》)
注释:王荆公: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___________ ②旋改为“满” 旋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最后用“绿”字,你能说说这里“绿”好在哪里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绿:动词,染绿。②旋:立刻。
2.总共像这样(前后修改)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
3.“绿”较其他字不但写出了江南春天的色彩,同时把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也写了出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③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名微而众寡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B.①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C.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②思而不学则殆
D.①信义著于四海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挟持,控制 ②资助,给予 ③兴旺富裕 ④亲自
2.D (信用,诚信)
3.(1)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2)百姓哪个敢不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呢?
4.①不可与争锋 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世人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犹水也_____________ ②及于不得酒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世人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隐含的一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
1.①还,仍然 ②等到
2.世上求学的人,忘掉根本,追求偏枝末节,而学无所成,跟这样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3.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元方入门不顾。
3.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你认为文中的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1.(1)约定 (2)离开 (3)丢下,舍弃 (4)拉
2.(1)您与家父约定正午,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义,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2)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因为他在元方的批评下,认识到自己既无信又无礼的错误。
4.不管待人还是处事,都要讲信用。
5.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1一4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想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你怎样看待王朗和华歆的做法?
4.选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当即(2)幸而,恰巧(3)肯,同意(4)救助
2.既然已经接受他的请求,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3.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华歆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虑问题十分周到。
4.《乘船》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或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